“破重围,悲力尽,难于取胜,难于取胜。……”粤剧票友港人海伦与先生一起把这段悠扬婉转的粤剧传统唱段《白龙关》唱完后,虽然出了一身汗,却大呼过瘾,把憋了半个月的戏瘾给过足了。海伦夫妇唱音刚落,与其同来的另外六位票友也马上唱了起来……从中午11时开始,他们一直唱到下午6时,整整唱了7个小时,这是记者在和平路歌笙曲艺社采访时见到的一幕。

海伦告诉记者,他们几个粤剧票友是师兄弟,8年前在香港向同一个老师学习粤剧,后来听说深圳有专门的曲艺社供客人唱曲,便结伴到罗湖唱,已经在歌笙曲艺社唱了8年,现在是固定每月唱两次。当记者问其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香港专门来罗湖唱粤剧?海伦表示,香港人喜欢到罗湖唱曲主要是两大原因,一是罗湖的费用比较便宜,在香港的曲艺社唱一场要花六七千港元,而在罗湖只要花一千多;二是罗湖的乐师比较专业,年长多数出自专业粤剧团,有的甚至是粤剧名家,年轻时都是正规艺校毕业生,而香港的许多乐器师傅都是业余的“杂凑班”。

“来我这里唱粤剧的90%以上都是香港人,我们不仅可以为票友提供乐器伴奏,如果客人需要还可以提供‘平头’与她们对唱,甚至可以为客人摄制DVD光碟!”歌笙曲艺社老板简女士也是粤剧票友,1993年开始唱粤剧的她,1997年创办了歌笙曲艺社,以曲会友。简女士告诉记者,她店里10多位乐师都是科班出生,许多都是她从湛江、珠海等粤剧团里聘请来的,客人反响很好,一般客人都要提前预约才能订到场子。

深圳粤剧粤曲学会负责人告诉记者,罗湖口岸一带的粤剧是在1996年左右发展起来的,当时正赶上罗湖商业城开业,免租一年,“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位香港人。他了解到在香港,票友有一定的消费需求,但价格十分昂贵,就建起了第一家粤曲社。慢慢地,生意不错,票友们一个带一个跨过罗湖桥来‘发烧’。深圳粤剧团的演员们也看到了商机,成了第一批粤曲社的经营者,一年之间,就增加到十几家。现在罗湖商业城8、9、10楼都是粤剧社,大大小小有几十家,加上口岸附近的交通楼、港城商贸、华侨大厦和昌湖大厦等地的曲艺社至少有七八十家。

深圳粤剧粤曲学会副秘书长卫宝銮介绍说,罗湖口岸一带的粤剧曲艺社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每天有千余香港粤剧发烧友来此唱戏,不仅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从这里入行曲艺,为古老的粤剧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美容、休闲、餐饮店借着粤剧的东风也在这里遍地开花。有资料显示,仅在罗湖区,每年由粤剧粤曲带来的消费就达亿元以上,粤剧作为一种经济产业链已在罗湖初步形成。(李迩 王斗天)

(摘自 《深圳商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