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作品在街头艺人的吟唱声中开始,为我们讲述一个天才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做南海十三郎。
1914年,南海十三郎出生于广东南海一个贵族家庭,后至香港求学。他性格偏执、内心单纯,自幼对粤剧深深痴迷,二十岁时为粤剧名伶薛觉先撰写剧目《寒江钓雪》一炮而红。凡是由他编剧的戏,一经上演便极度火爆,往往一票难求。
惊人的天分如同一件华美而带刺的衣衫,他备受瞩目却无人知音,唯有用恃才傲物的外表遮掩内心的深深遗憾。直到一个叫做唐涤生的年轻人登门拜师,才改变了这一切,阿唐衣着简朴却同样才华横溢。“他们是残缺的,所以向彼此敞开”,天才的心从此不再孤寂。
然而,弄人的命运怎能容忍长存的好景,污浊的世俗如何保全一颗无瑕的心。他们在抗日战争的浩劫中失散。失去支撑的南海十三郎忍受着时局的颠簸和世人的误解,压抑的心智唯有在疯狂中得以释放。他拒绝接受友人的援助,远离人们的视线,混迹于街市,沦为乞丐。
南海十三郎,是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走红粤港的粤剧编剧大师。尽管前些日子香港播出一些以他的事迹为主线的连续剧,但因为是文艺作品,有些生活细节与史实多有距离。为正视听,今特请其家族后人江沛扬先生从家族史实出发,追述一段南海十三郎在广州的故事———
抗日战争前、抗日战争期间以及战后一段时间,我的堂叔父南海十三郎都和我在一起。耳闻目睹,他的事我是很熟悉的。
1908年,原是清末翰林江孔殷的家中婢女、末入室的第六夫人杜氏,诞下一个相貌古怪、瘦小的男孩后,随即难产而死。孩子交给乳母“四婶”抚养,取名誉镠,又名枫,长大后取个艺名叫“南海十三郎”———因为他原籍南海县,在众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三。
在江孔殷的私邸“太史第”(坐落广州市河南同德里)长大的十三郎,由于自幼失去母爱,又受到众多庶母与异母兄弟的白眼,因此养成孤癖、反抗的性格,喜欢调皮捣蛋,但又聪明过人。江孔殷在太史第里办了一个“兰斋家塾”,聘请中英文教师教育子女,曾经有过几位教师无法忍受十三郎的捉弄而告辞。有一次上中文课时,十三郎在座位里拉响自制的玩具,教师一怒之下,罚他背书,用锥子往课本上一插,插到哪页,就要他明天背到哪页。不料十三郎如获大赦,跑去后花园“百二兰斋”(江孔殷爱兰,以种120种兰花取名)玩个痛快,第二天却一字不漏把课文背出来,令老师大吃一惊。
中学时代的十三郎,在南武中学,更以调皮捣蛋闻名全校。有一次,一些同学在校外赌钱,欠下一身赌债,当赌棍们晚上来学校宿舍追债时,十三郎大声呼喊:“捉贼呀!”刚好宿舍早些时被贼人偷了东西,同学们很气愤,闻喊贼声,便一齐跑出来,见到几个陌生人,就不由分说一顿乱棍。被打者是校长好友,向校长告状,后来查出是十三郎搞的鬼,当即把十三郎训斥一顿。十三郎不服气,找到一个机会,火烧校长房间的蚊帐,险些酿成火灾。这回校长不客气了,也不给江孔殷面子,马上把十三郎开除出校。
上世纪20年代初,廖仲恺、何香凝常到太史第作客,他们8岁的儿子廖承志,跟十三郎玩得很欢,江孔殷干脆把廖承志认作义子,并叫十三郎与廖承志结拜为兄弟。多年之后,十三郎仍常在人们面前津津乐道提到“廖伯伯”、“廖伯母”和“承志”。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女儿胡木兰,也被江孔殷认做义女,十三郎认她做姐姐,一直亲切叫她做“兰家”(广东人俗称姐为“家”)。
十三郎自小就有戏剧天才,常常模仿粤剧语言,连日常讲话也爱用唱腔。有一次他在兄弟姐妹面前讲述一个旅客在火车站丢失行李的故事,连演带唱说:“我的行李,放在路边,忽然不见了,是何缘故也耶?”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自从被南武中学开除后,十三郎无所事事,更加潜心研究粤剧,经常自演自唱,加上江孔殷在海珠戏院长期定了几个座位,让十三郎有机会观摩到许多名伶的演唱,各种唱腔做工、名家腔喉、名角唱法、戏路,他无所不晓,表演起来,俨然一个大老倌。他的十一姐畹征,喜欢创作粤剧,但那个时代女人不能抛头露面,薛觉先的首本戏《女儿香》,就是江畹征创作,经十三郎润色,而以“南海十三郎撰剧”问世。这出爱情悲剧,久演不衰,有人改编拍成电影《新女儿香》,由任剑辉、伊秋水主演;后来又有人改编为《血洗定情剑》,由倪惠英主演。其中一段唱词,脍炙人口:
女儿香,断人肠。莫道摧花人太忍,痴心赢得是凄凉。莫不是几百年前冤孽账!女儿香,蝶儿翔。花开花落等闲视,莫怨东皇错主张。女儿香,最不祥。一任花容培植苦,春来依旧过东墙。也不过是遭人玩赏。女儿香,最不祥。一俟落红成雨后,再无人问旧潇湘。
但十三郎未能以戏剧为职业。20世纪30年代初,他考入香港大学医科,为追一位女子阿莉,放弃学业,追到上海,但阿莉不领情。失恋的十三郎刚好遇到上海“一二八”抗战,他的九兄誉题,是抗日英雄谭启秀的副官,英勇杀敌,令他深受鼓舞,跳出感情的泥沼。他后来回到广州,在女子师范谋到一个数学教席,(他的数学也很有造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十三郎再次去香港,与漫画家林檎住在一起,并参加李晨风、卢敦、王铿等人组织的“时代剧团”,演出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十三郎编写借古喻今的戏剧给剧团演出,一出《莫负少年头》,演的是岳飞抗金故事,鼓动抗敌救国,剧终时后台竟大唱《义勇军进行曲》,全场一片激昂。十三郎又常来往于穗港两地,参加广州的救亡运动。他的堂兄江冷(笔者父亲),创作《抗战儿歌》,印成小册子,十三郎拿过来再创作,用粤讴唱法,不但唱遍广州街头,还唱到佛山,唱到香港。其中三首:《拍大肶》拍大肶,唱支歌,讲起日寇罪恶多,杀我同胞兼放火,无端强占我山河,此仇不报无穷祸,大众合力把佢诛锄!《鸡公仔》鸡公仔,尾婆娑,侵略军,死唔错;来一个,杀一个,来十个,杀十个,杀清光,免遗祸,好机会,莫错过!《打掌仔》打掌仔,卖鲜鱼,鲜鱼来自大海里,大海扌罗鱼唔容易,敌舰逞凶难得去,渔船炸沉渔民死,真惨事,要将倭寇来清除!
1938年广州沦陷,十三郎继续在香港大写抗敌剧本。1940年,广东省长李汉魂邀请十三郎去韶关,投入关德兴的“救亡粤剧团”,担任编剧。1945年初,韶关沦陷,他又率剧团逃到和平县,坚持演出。直至日本投降后,他又回到香港,常对人说:“士可死,志不可屈。”他批评香港某些电影太媚俗,有伤风化,因此得罪了一些人,说他是“傻佬”,以致在香港无法立足,生活成了问题。
1947年某日,十三郎回广州,火车路经增城石滩桥时,他忽然堕下河滩(一说自杀,一说被人推下),被一个农场工人救起,送回太史第,虽经河南红十字医院救治,脑震荡始终不痊愈,经常失态。稍为清醒时,他又摇笔创作,但已大不如前了。
解放后,十三郎去了香港,多次精神失常,流落街头,薛觉先和梅绮(江孔殷的孙女,著名电影明星,笔者堂姐)都收容过他。最后,十三郎于1984年秋,病逝于香港精神病院,享年75岁。这位多才多艺的粤剧编剧家,一生编写过一百多部剧本,最后留下一首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墓志铭(意译兼个人发挥):
休将吾骨伴嚣尘,黄土一抔葬此身;顽石有情充棺椁,千秋犹斥泯英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