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堪称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号称“南国红豆”的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生存状态最好的剧种,在广东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锣鼓一响,万人空巷”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形容粤剧的盛况。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当年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夜夜笙歌,粤剧红伶名优竞相粉墨登场,接戏献艺;戏迷票友们每每闻风而至,听戏点戏,醉倒于粤剧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化魅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粤剧工作者以创作历史题材为主,同时对粤剧现代戏进行尝试和探索,以《搜书院》和《山乡风云》为代表的精品力作将粤剧的名望推至巅峰。特别是“红腔”缔造者红线女以醇美委婉、自成一派的风姿歌喉,唱红了整个岭南大地,以及海内外广东人足迹所至之处,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以红线女、陈笑风为代表的粤剧界中流砥柱,纷纷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红线女亲自挂帅,带“中国广东粤剧团”出访新加坡、香港、澳门和美国、加拿大,赴京、沪演出《昭君公主》、《佳偶兵戎》、《白燕迎春》等作品,轰动一时。与此同时,粤剧创作开始走上了正轨,《三脱状元袍》、《梦断香销四十年》、《昭阳公主》等均是这一时期涌现的较为优秀的历史剧剧目,《袁崇焕》、《粤海忠魂》则显示了广东地方题材的创作优势。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广东地方戏曲创作坚持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并举的方针,注重优秀传统剧目的挖掘和整理,又对戏曲形式大胆进行改革创新,粤剧舞台上接连出现多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品,包括《驼哥的旗》、《梦惊邯郸》、《花月影》、《楚河汉界》、《君子桥》等,掀起一股“新都市粤剧”的浪潮。2004年,在红线女主持下,红、马经典剧目《刁蛮公主憨驸马》第一次把粤剧、动画和电影结合在一起,刷新了粤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
在粤剧重获新生的同时,广东戏剧曲艺界开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兴盛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其他地方戏种也涌现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剧目,如潮剧《辞郎洲》、《陈太爷选婿》,汉剧《秦香莲》、《蝴蝶梦》等。
粤曲方面,继上世纪50年代的《孔雀东南飞》、《子建会洛神》、《岳武穆班师》之后,五六十年代,广东音乐曲艺团演出了粤曲“独脚戏”《水瓜嫂选女婿》、《二嫂趁墟》等一人多角的节目,还加入了相声、龙舟说唱、莲花板、南音小组弹唱等曲种,尝试编演“广东大鼓”。改革开放后,《琵琶壮烈歌》、《雏凤新声颂伟人》等新作品再现辉煌,包括方言相声、南音说唱、粤曲弹唱等在内的广东曲艺界各个品类都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经典掠影●
《搜书院》(粤剧,马师曾、红线女主演)
《山乡风云》(粤剧,红线女主演)
好的文学剧本是基础
点评人:梁郁南(著名粤剧编剧)
经典致敬
这两部戏都堪称粤剧的经典之作,说它是经典,因为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依然活跃于舞台上,为广大粤剧观众所接受。共同成功之处,首先在于有一个好的文学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是一部戏立于舞台的前提,决定着一部戏的成败。编剧者杨子静、莫汝成、林仙根诸公,都是当年粤剧界的皎皎者,深谙粤剧编剧技巧并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力,无论唱念安排,遣词造句,人物塑造,故事结构,都有精心安排,并根据每一个演员的特长度身订做。
一要有好的演员,马师曾饰演的谢宝、红线女饰演的翠莲和刘琴、罗品超饰演的黑牛个个身怀绝技,有自己的唱腔流派和演技风格,但又服从全剧大局,表演遵循角色本身需要;二要有好的环境,这是至关重要的,那时无论领导和演员,都对艺术怀着敬畏,尊重创作规律,给艺术家更大的空间,让他们专注于创作。
经典回顾
《搜书院》
《搜书院》根据海南琼剧改编,讲述书院学生张生与镇台婢女紫英偶遇生情,在书院掌教谢宝的帮助下,两人终于逃离奸人迫害,结成眷属的故事。50年代,粤剧编剧高手杨子静、莫汝城和林仙根,根据老艺人口述整理出“书房会”、“围书院”、“搜书院”三场戏,在此基础上予以扩充、加工、提高和丰富,编织出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马师曾弟子梁松峰回忆,老师在剧中饰演仗义热心、大智大勇的掌教谢宝,马师曾在从艺后期专攻老生角色,比如屈原、关汉卿,把每个角色都演绎得非常传神,成功地塑造了不同人物的个性。为了演好谢宝,他为该剧付出了许多心血,这个角色性格鲜明、人物立体,既有急才和幽默感,又浑身正气,对世间不平和贪官污吏向来憎恨。马老曾告诉他:“演人物不能乱用程式,一切都要为剧中人物服务”。本人表演起来,动作稳重,唱腔苍劲,“好像严冬里的一棵松树,味道和风格俱全”。马老还训诫弟子,不能演得很飘很浮,“切记你演得不是本人,而是角色”。
梁松峰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搜书院之步月抒怀》。“马老曾说,最怕一出场,观众就腻,说不好看,为了这场戏,他不知多少次在月下反复揣摩步法身姿,慢慢吟哦,入戏很深。当时师傅的脚已有风湿,时常疼得睡不着,仍然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场戏。谢宝的傲骨、这部戏的成就,都是师傅一晚一晚‘磨’出来的!”在后来纪念马师曾诞辰110周年活动中,其子马鼎盛特别演唱了此选段纪念父亲,看得观众”跟着为剧中人物担心,眉头都皱成一片”。
马师曾和红线女这对艺坛伉俪,也在这场戏中体现出心有灵犀的一面,配合绝佳。尤其是在高潮戏份《搜书院》中,谢宝将翠莲藏在轿底,谆谆嘱咐“你在轿底,不可声张”,在途中轻声细语“知你心忧,还要暂时忍受”的安慰,翠莲的隐忍、会意,这几场对手戏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56年广东粤剧团晋京演出《搜书院》,周恩来总理自己掏钱买了戏票观看演出,结束后又特意到后台来看望大家。在后来的“昆曲《十五贯》座谈会”上,周恩来总理说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从此,粤剧“南国红豆”的美称便传遍梨园。
《山乡风云》
粤剧《山乡风云》首演于1965年,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罗品超、文觉非、罗家宝主演,是广东粤剧现代戏的代表作,被誉为粤剧现代戏的“里程碑”。《山乡风云》改编自知名作家、广东报界前辈吴有恒的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故事讲述的是女队长刘琴率领游击队突破重重封锁,到达广东五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与当地反动武装斗智斗勇的故事。
据资深粤剧老记者彭寿辉回忆,由于《山乡风云》是首次将革命题材纳入传统粤剧表演体系,为培养军人气质,全体演员曾专门到罗浮山,与当地部队一起生活训练,在教官的指导下认真练习敬礼、立正、背枪、迈腿等军事动作,力求在形体、气质上接近坚强勇敢、英气勃勃的革命军人。女主角刘琴是个文武兼备、机智直爽的“神枪手”,在敌人面前却必须伪装成温文尔雅的乡村教师,红线女把自己能演活这个角色,归功于部位生活体验。
整部戏是边排边改,演员们一边细心观察、揣摩军人的仪容举止,一边虚心听取观众意见。集中排练时,民主气氛特别浓厚,所有人一起讨论表演、声腔、舞台的每个细节,原作者吴有恒也数次到从化排练地观摩,和剧组成员们共同探讨、修改。剧中的人物塑造得十分成功,刘琴、黑牛、何奉、春花等人物形象各个深入人心,唱词也格外生动,比如“数鸡”、“打灯绳”等表演段落,要很有生活的味道,演员们勤加演练,直到一举一动都宛如生活现场,把人物演得入木三分,唱到剧中的感人抒情段落,可以唱得让观众掉眼泪,首演以来场场爆满,极受欢迎,其中一些唱段如刘琴的《秋夜抒怀》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1965年底,粤剧《山乡风云》在北京、上海巡回演出后产生极大反响。当年赴京汇报演出时,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赞扬。《山乡风云》也被冠以“红色经典粤剧”的称号,赢得了“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的美誉。
粤曲平喉《孔雀东南飞》
(黄锡龄撰曲、李少芳首唱)
一曲唱罢绕梁三日
点评人:沈瑞和(广州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经典致敬
数十年历唱不衰的粤曲《孔雀东南飞》,是已故著名编剧家黄锡龄,根据同名叙事诗改写的。曲中描述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凄美爱情故事,其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不幸婚姻和悲惨命运,可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提并论。
这首名曲之所以是不可多得的曲坛精品,因为曲中人物的命运令人同情,文采又令人叹赏,开始一句(二黄首板)“黄昏更下潇潇雨,孤馆闭春寒,府衙寂静,不堪时听杜鹃啼……”便把人物所处的悲凉萧索的环境和盘托出。更因此曲的板腔设置、铺排和音乐唱腔设计非常流畅自然,令人感觉既质朴又丰富。再加上原唱者李少芳老师,以及深得乃师真传的继唱者曲艺名家何萍,都以其高超的声腔艺术去演绎这首名曲,特别是在演绎焦仲卿倾诉刘兰芝可怜身世时所唱的一段“乙反南音”和“清歌”(无伴奏演唱),唱得纤毫毕察,字字悲咽。
经典回顾
《孔雀东南飞》一曲诞生于新中国早期,传播甚广,由李少芳演唱,发行的音像制品获中国唱片公司“白金唱片奖”,即上世纪50年代,撰曲者、首唱者都已故去。“有言人生最苦是‘生死离别’,如果说‘死别’是偶然之事,那么‘生离’更容易触动人性中脆弱之心弦。《孔雀东南飞》是著名的十九首古诗之一,借喻孔雀分飞而反映封建时代一对恩爱夫妇被迫分离的故事,非常适合用哀婉凄切的粤曲腔板来表现。”粤曲专家汤凯旋如是说。
据李少芳生前自述,由于嫌自己出身贫寒,身体又“矮细”,初入道唱曲因为腿短还要垫上凳子,自觉“色相难以称道”,唯有拼命在唱工上和感情上下苦功夫。在汤凯旋看来,身为“星腔”第二代传人,李少芳老师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之所以打动人心,最主要就是在声腔上倾注了许多心血,在充分发挥“星腔”委婉温柔的特点之余,更在唱腔方面做了不少成功的改革和创新:一是敢于突破传统粤曲的结构。“粤语戏曲界有句名言:欢喜唱梆子,落难叹二簧,而芳姐在此曲首句‘黄昏更下潇湘雨’时,用的是二簧首板,但紧接的是梆子体系中的反线中板,再个作品在既不远离传统的范围,又增加了接二簧慢板;而在两段二簧慢板中又用了一段古腔七字清中板。这么做使整新鲜的组合创意,确属难得可贵。”
在汤凯旋记忆中,《孔雀东南飞》初听便觉得回味无穷,尤其是曲中有一段没有伴奏的清歌,属于戏曲曲艺中高难度的唱法,虽无节拍所限,但要有习惯的“气度”,而且音准要求极严,何况这段清歌所用的是粤曲特有的“乙反调”!李少芳演唱时,真是烟锁愁眉,无限哀怨,字字涕泪,催人泪下。而结尾之句“世情薄人情恶”唱出了对封建时代婚姻制度之强烈控诉。一曲唱罢,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粤剧潮剧汉剧三大剧种争艳
粤剧、潮剧和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解放后涌现出许多经典剧目,深受观众的欢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