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即人学,写戏无非是写人。因此,写什么人、如何写人就成了剧作者创作剧本的头等大事。有人以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入戏,有人将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附以传奇故事而写戏。当然,当下有很多“新”的戏剧思维,既不好好写人,也不好好写事,全凭作者一时之意气,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对此这些“新思维”,笔者不敢苟同,因此不在本文讨论这列。
最近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苦心经营一个剧本。我们不敢说这个剧本有什么足以令人称道的东西,但我们选择的历史人物——莫雄,却是一个足以让所有广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永远铭记的人物。
我们不想让莫雄这个改写了中国革命史的人物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才有了粤剧本《莫雄将军》的创作。
说莫雄:堪赞莫志昂,一生英雄事
说到剧本《莫雄将军》,首先要说莫雄这个人。
莫雄(1891—1980),字志昂,广东英德市望埠镇莫屋村人。在89年的漫漫人生旅途中,莫雄见证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并在其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作用至今仍不广为人知。
当决定以莫雄为主要人物创作一部现代粤剧时,我们前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收集研究有关资料,寻找相关旧迹,拜访莫雄后人。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更加坚定地认为:中国人民不应忘记莫雄,广东人民更加不应忘记莫雄!
莫雄出身贫苦,只读了三年私塾,就从英德老家跑到广州打工,在石室教堂当伙夫。16岁那年,还是一个懵懂少年的莫雄,接触了进步思想,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此投身革命,半生戎马不言悔,一语难尽英雄事!
在收集、研究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莫雄长达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中,可圈可点的事件不胜枚举,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有以下几件:
1922年,陈炯明在广州叛变革命,炮打观音山,孙中山被迫出走。当时莫雄在广西梧州任卫戍司令,听到这个消息大为愤怒,于是与一些粤军将领谋划东下“讨陈”。孙中山得知这个消息后,委任莫雄为“中央直辖第一独立旅长”,并派出副官到梧州协助莫雄谋划“讨陈”事宜。
经过莫雄的游说、策动甚至于收买,当时驻在桂东的滇、桂、川等派系武装终于同意与粤军组成“讨陈”联军。这年的12月底,联军在广西藤县白马庙举行了“白马会盟”,宣布拥护孙中山,东下“讨陈”。联军势如破竹,于次年1月下旬攻入广州城,通电邀请孙中山回粤重组大元帅府。由于拥立有功,莫雄被大元帅府正式任命为粤军第二师第三独立旅少将旅长。
1925年8月,廖仲恺先生被国民党右派特务刺杀,这在当时是件严重事件。正在这时,莫雄被任命为第四军第十一师中将师长,派去缴被指为“******”部队的粤军两个旅的械。莫雄是老粤军,虽然思想上想不通,但仍然坚决执行命令。谁知仅过一月余,莫雄的十一师又被宣布为“******”部队,被蒋介石的嫡系黄埔军缴了械。一场纷扰之后,莫雄终于认清蒋介石排斥异己、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庐山真面目。虽然莫雄与蒋介石曾经私交甚笃,但在思想信念上,从此分道扬镳。
此后,莫雄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军阀混战中,也曾在宋子文手下当过税警总团长,率部配合十九路军参加了著名的上海“一二八”抗战。“淞沪协定”签署后,莫雄又被“闲挂”了起来,直至1933年经南昌“剿共”行营秘书长杨永泰(广东茂名人,莫雄老朋友)推荐,莫雄又被蒋介石任命为赣北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剿共”保安司令。
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官不算大,也不算小了。由于莫雄在东征北伐中与蒋介石曾有共事之谊,如今又有行营秘书长的保荐,再加上当时蒋介石急于扩张“剿共”力量,于是就让莫雄自己组织司令部“班底”。经过深思熟虑,莫雄决定与中共合作。莫雄的这一决定,足以改写整部中国革命史。
早在莫雄当十一师师长时,就发现师政治部主任刘哑佛(刘系鲁迅先生文章中“刘和珍君”的胞兄)思想进步、头脑清醒,而且饱含革命热情。于是细细一查,这刘哑佛竟是共产党人。于是,莫雄对共产党的好感油然而生。此后莫雄在上海赋闲时,又通过刘哑佛认识了一批中共特科人员,较为全面地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莫雄通过这些中共朋友,向我党提出了入党申请。当时上海特科负责人李克农答复莫雄:“你是革命的老前辈,是孙先生的忠实信徒,组织上认为你现在留在党外更加方便工作……”
于是,刘哑佛、项与年等几十名中共特科人员就在莫雄的领导下,在江西德安组建了一个由共产党人组成的“剿共”司令部。这个司令部里,从副司令到情报参谋等要害部位,大部份由特科人员担任。在特科人员的运作下,莫雄部队与当地游击队打了几仗,结果“大获全胜”,被蒋介石“传令嘉奖,考成第一”通报表扬。
正是有了这些成“骄人”的战绩,以及在国民党军内深厚的资历,1934年9月底蒋介石在庐山召开第五次“围剿”的绝密军事会议,莫雄作为赣北第四区的军政长官被特邀参加。会议由蒋介石亲自主持,整个军事部署是由德国军事顾问制定的,名曰“铁桶围剿”,计划动用150万军队,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剿灭位于瑞金的中央红军!
莫雄深知这份情报对中共的重要性,在下山的途中,他已决定将情报送给我党。回到德安后,他马上将会议情况向刘哑佛、项与年等人通报,并将这份绝密情报交到项与年手上,由项与年连夜送往中央苏区。
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赶在“铁桶围剿”形成合围之前,成功撤出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据有关党史专家考证,正是莫雄送出的这份情报,成为了中央红军撤出苏区的重要决策依据。1991年由广东省、广州市和英德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纂、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莫雄回忆录》对“送情报”这一史实进行了客观的叙述。2001年,宁夏电影制片厂根据同名小说摄制的电影《英雄无语》在全国公映,对莫雄“送情报”这一史实进行了艺术重现。
红军成功突围,蒋介石并未意识到情报“泄密”,还用飞机将莫雄送到贵州毕节,并给莫雄配属了中央军六十三师,要他在此地阻击红军。当贺龙部队要通过毕节城时,莫雄将自己的部队全部调出毕节城,给红军“让路”,红军在毕节城足足休整了半个月。此事最终激怒了蒋介石,莫雄险些丢了性命。
抗战时期,莫雄回到粤北,指挥北江流域的抗战。其间,他仍在秘密地为我党工作,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古大存就曾担任过莫雄的参谋长。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掌握了莫雄“通共”材料,要捕杀莫雄,莫雄于是逃到香港躲避。解放后,叶剑英奉毛泽东主席之命,写信请莫雄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此后,莫雄曾任北江治安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参事室参事、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80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骨灰安葬于英德望埠。这位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爱国将领,终于长眠于家乡的绿水青山之中,日夜守望着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北江。
写剧本: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毫无疑问,莫雄是一个英雄人物,更是一个个传奇人物。中国戏曲最早时谓之“传奇”,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以编演奇人奇事为己任。三年前,当我们在有关资料中读到莫雄的故事后,我们就知道:莫雄是个戏剧人物,足以编演一部惊心动魄的舞台剧。
然而,可以编戏是一回事,能够编成好戏又是另一回事。就像两个厨子,面对相同的材料,可以做出两道口味完全不同的菜肴。2008年7月,广东省文联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广东现代戏创作研讨会”,我们将已成稿的《莫雄将军》参加研讨。在研讨会中,《莫》剧引起了专家们的热议,认为作者抓到了一个绝好题材。但同时很多专家又认为,剧本仍未写出莫雄的思想深度,作者急于展示莫雄际会风云的一生,而没能对核心事件进行深刻的挖掘,也没跳出真人真事的束缚,戏还没“活”起来。
戏剧创作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创作有很多不同之处,而最大的不同,是在于戏剧创作是一个群体创作和群体阅读的过程,从文本到最后舞台呈现,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导演、演员等多度创作,这就需要作者要倾听和吸收别人的意见。因此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吸收了与会专家的意见,决定重新架构这个剧本。
2008年国庆长假期间,我们专门找个地方躲了起来,重新设计人物,重新布局故事,赋予了主人公新的思想内涵。在第二次创作过程中,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
一是剪去了旧版中的枝枝蔓蔓,独留“送情报”这一核心事件。可以这么说,在莫雄戎马倥偬的一生中,随便拿起一件事,都可以写一部好戏。但究竟什么事件才是最能表现莫雄的人物特质呢?这是剧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与其写莫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倒不如集中笔墨写他对历史影响最大的事件,并通过这一事件,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而莫雄对中国革命贡献最大的事件,就是在第五次“围剿”期间为我党送出绝密情报。可以这么说,写好这一事件,就写好了莫雄这个人物。
二是时空就高度集中在莫雄从庐山开会回来的那个夜晚。在这个剧本里,除了序幕和尾声的时空拉得比较开,其余全部六场戏都集中在莫雄开完会回来的那个晚上,前后历时不过就十来个小时。也就是说,全剧是用二个半小时,再现了历史上那个不平静的夜晚。
在这个诡谲的夜晚,莫雄克服了来自随从副官的阻力,消除了夫人和儿子的误会,化解了军统特务的阴谋破坏,成功地将那份绝密情报交给了我党,完成了他人生的一大壮举。
三是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从表面来看,在江西德安这个“剿共”司令部,莫雄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长官,有着说一不二的至高权力。但实际上,国民党当局放手让莫雄自己组织司令部班底的同时,又通过军统组织,向这个司令部派出了一名特派员和若干军统特务。因此在组织剧本时,我们没有放过这些有可能成为好戏的元素,让中共特科人员与国民党的军统特务的斗争在戏里交织起来。这种斗争,有时是在明处,有时是在暗处,有时又不知谁为敌,谁为友,总之步步惊心,处处动魄,不到最后,观众都难以看出谁是埋藏最深的敌人,谁又是潜伏得最好的“内线”。
四是敢于直面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在剧本中,我们根据史料记载的只言片语,专门编排了一场“自己人杀自己人”的戏:军统特务通过奸细,特意安排当地游击队潜入司令部刺杀莫雄,一来是试探莫雄身边的人,二来也想让莫雄与当地游击队斗个鱼死网破。我特科人员完全知道军统特务的险恶用心,但在当时万分紧迫的形势下,只能当着军统特务的面,果断开枪,射杀了游击队员,救下了莫雄。
在整个开枪的过程中,各方人物的内心世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特科人员在事后还引发了关于革命、人性、理想、生命的争论。
这版剧本完成后,我们交给有关专家老师讨教,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肯定:一部充分运用本地剧种艺术手段,精彩演绎重大革命题材的现代戏!
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问题是这部戏如何排演,如何上舞台?虽然我们和莫雄的后人奔走了大半年,但目前更多的只是期待。
用粤剧:旧瓶装新酒,古曲谱新词
据我们了解,莫雄将军生前是一个粤剧发烧友,无论是在解放前的戎马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闲适生活,他都通过各种途径听粤曲,看粤剧大戏。据莫雄的幼子莫栋梁先生回忆:父亲曾多次带他到戏院看戏,还经常在南苑的茶楼请马师曾等大师饮茶“倾偈”,如今想起,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旧瓶装新酒,古曲谱新词。我们在想,若能以粤剧的古腔古韵,演绎英德莫雄的今人今事,对文化而言,难道不是一种传承吗?而对于先辈来说,难道不是一种缅怀,一种纪念吗?(江边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