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

位于广州的红线女艺术中心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有广府人的地方就更离不开粤剧。当今,更没有一个广府人不知道红线女。

年近90岁的红线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她见证了近现代粤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生于1925年的红线女原名邝健廉,童年时代的她便跟着留声机学唱粤剧。1938年,日军攻陷广州,邝家家道中落,生活难以为继,母亲带着小健廉拜舅母何芙莲为师学艺,何芙莲是当时粤剧界颇具名气的花旦。次年春天,健廉随师登台演戏,师傅为其起艺名“小燕红”。在靓少佳、靓少凤、马师曾等粤剧前辈的指点下,小燕红从艺不到四年,便担纲正印花旦。在粤剧《红线盗盒》中,女主角红线是唐代侠女,侠骨柔肠,能书善舞,靓少凤据此为“小燕红”改名为“红线女”。

在前辈的点拨下,红线女开始寻求自己独特的唱腔。经过千百次演出的磨练,红线女终于在粤剧《一代天骄》的主题曲中,唱出了糅合“甜、脆、圆、润、娇”特色的“红腔”,其时有“一曲红腔倾南国”之说。周恩来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观看了马师曾和红线女主演的粤剧《搜书院》后,将粤剧美誉为“南国红豆”的。

从艺70多年,红线女演出过众多脍炙人口的粤剧角色:《西施喜》的西施、《关汉卿》的朱帘秀、《昭君公主》的王昭君、《苦凤莺怜》的崔莺娘、《山乡风云》的刘琴、《白燕迎春》的沈洁、《清宫恨史》的珍妃、《赤壁周郎》的小乔等。

近代最早出国谋生的广东华侨华人,将粤剧文化带到了侨居地。红线女曾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粤剧,备受欢迎。1957年,红线女随中国青年艺术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凭一曲《昭君出塞》荣获金奖,当时的代表团团长胡耀邦即席为红线女题下了“祖国的骄傲”几个字,但题词在“文革”期间丢失。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得知此事,再次为红线女题写了这五个字。

  

粤剧艺术昌盛之景,在港澳地区亦可见。1980年,红线女率广东粤剧团赴港演出,立即掀起一股“红线女旋风”。红线女到达红磡火车站时,火车站早已被民众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想一睹红线女的风采,其场面之热烈,不亚于英女王访港时。演出期间,剧场门口从深夜到天亮一直排着购票的长龙。

有人曾经评论说,粤剧之所以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华侨中风靡不衰,有相当的因素要归于红线女的艺术功力和个人魅力。红线女说,一个人的影响、一个人的魅力都是有限的,中国的演艺团体要互相沟通借鉴,从而互相影响互相发展。她的生活爱好比较单一,除了读书之外就是喜欢看电影,这个爱好一直到现在没有改变,最近有了什么好电影都会去看一看,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细腻的东西,从而启发粤剧的表演。

上世纪50年代,广东粤剧泰斗马师曾(右)与红线女。

红线女的雕像和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给她的题词。

其实,红线女自己就是一名优秀的电影演员,她主演的电影《天长地久》于1955年9月在香港上映。早在1947年,红线女便进军影坛,她最早参演的电影,是由粤剧改编的《我为卿狂》和《藕断丝连》, 此后, 她便成为舞台和银幕的两栖演员。她曾与马师曾、吴楚帆、黄曼梨、张瑛、谢贤等合作拍过电影。红线女称,电影像一面镜子,忠实记录下她的每次表演,让她看到自己有何长进和不足,潜移默化地滋润、丰富了她的舞台表演艺术。

随着娱乐生活的日渐丰富,粤剧的年轻观众群在海内外都面临日趋减少的窘境。在2009年粤剧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时候,红线女曾表示,粤剧面临剧本缺乏和演员青黄不接的两难境地。

对于粤剧的观众群,红线女还持有一定的乐观。就在2010年,红线女两度到广东河源、湛江等地演出,现场所见让红线女感到欣慰,因为粤剧依然受到相当数量民众的喜爱。

红线女说,现在粤剧必须要有新意,不能因循守旧。她认为,粤剧艺术要继承,继承了还要改革,同时更要创新。她认为,粤剧最需要解决的是剧本,需要一个能够深入到民众中去写出优秀剧本的创作团队。她举例说,每当她看到在广州市建筑工地上辛苦劳作的工人,就想着应该有粤剧去为他们而唱响。然而,这样的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不容易。

对于粤剧的传承和创新,红线女一直在亲力亲为。红线女改编、导演了世界首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这是以特别形式表现粤剧艺术的一个创新尝试,红线女还担任该片艺术总监,并亲自为女主角凤霞公主配音;广东粤剧院近年排的粤剧《青春作伴》,由青年演员担纲主演,讲的是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务农的故事,常在剧院、学校演出;她创立的红豆剧团已经培养出了一些新人,他们已经可以在一些场合担纲演出。

2010年5月,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首创的中国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演交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为推动中国优秀舞台艺术走进市场、中华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搭建崭新平台。年逾八旬的“红线女”一早就出现在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展位上,她上午在展位出现的时间接近一个小时,受到现场观众的拥趸。

红线女对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的筹备予以热情支持和参与,并期待通过广府人自己的平台,更好传承弘扬广府人文化血脉,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粤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