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适逢京剧大师周信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一代宗师,筹备近十年的《周信芳全集》日前在沪首发,以纸质图书和电子数码两种传播形式,全面呈现了“麒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人生,填补了史料空白。
事实上,周信芳开创的“麒派艺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与“南国红豆”粤剧颇为相似。2014年12月一代粤剧大师红线女离世一周年之际,广东文艺界陆续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红线女之子马鼎盛推出了回忆母亲的新书《我和母亲红线女》;“红派”入室弟子联袂举行粤剧交响音乐会;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正式开机……这些活动在追怀大师生前成就的同时,也再一次让“粤剧艺术如何发扬光大”成为热议话题。
与此同时,“快闪”、网游、动漫等元素频频参与到粤剧普及推广之中,粤剧变得时尚化、年轻化的态势也在戏剧界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明后两天,(24、25日),首个根据武侠网游作品推出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将接受公众的检验。一场由年轻粤剧工作者掀起的“华丽冒险”,即将开演。
红线女人生故事
感动年轻学子
京剧“麒派”的艺术魅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用一句话来回答,而红线女开创的粤剧“红派”艺术同样如此。“‘红腔’是很难学的,”红线女入室弟子琼霞说,“因为‘红腔’的艺术风格是与红老师本人的性格、能力,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那个时代,除了产生了像红线女这样杰出的表演艺术大家之外,编剧和作曲团队同样人才辈出,这些因素形成的‘共振效应’才造就了当时粤剧的辉煌。”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认为,今天中国正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这既分流了相当一部分粤剧观众,也使得不少优秀的粤剧编剧和作曲陆续离开。”
作为红线女弟子,琼霞并不回避自己对“红腔”传承问题的担忧。“我十一二岁就进了粤剧学校,有幸得到红老师的无私传授,那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还能有这样的毅力和运气?但是,只有正视这种危机感,才能促使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艺术使命。”让琼霞感到庆幸的是,红线女生前留下了大量演出音像和文字材料,这些成为粤剧界总结“红派”艺术精粹、梳理其发展脉络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花城出版社于近日推出的《马鼎盛自述:我与母亲红线女》,则为读者勾勒出一个舞台之外的红线女真实而温情的形象,展现了她辗转于艺术家、妻子和母亲等不同人生角色的心路历程,填补了图书市场的空白。书中首次公开的5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更是吸引了许多戏迷和读者的目光。
红线女的粉丝遍布海内外,但马鼎盛表示,对于母亲来说,“戏迷”绝对不止“米饭班主”(粤语,意为老板)这么简单。“碰到对粤剧有兴趣又有天分的年轻人,她会因材施教地加以培养,她一直希望能消除代沟,为粤剧事业注入新生力量。”马鼎盛说。
马鼎盛为新书举行的读者见面会,现场相当火爆。等候签名留影的读者更是排起了长龙,其中有许多是在校大学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粤剧大师红线女。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她和一般的演员、艺术家有何不同。她希望自己是艺术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戏剧角色的扮演者。”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习法语的大二学生小陈评价说。
小陈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她是北方人,来广东上大学以前主要听京剧,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之下,她搜集了不少关于红线女及“红派”艺术的资料,又通过马鼎盛的这本书,进一步增进了对一代大师的了解。“我特别喜欢红线女的《昭君出塞》。以前我不理解为何那句‘马上凄凉,马下凄凉’唱得那么悲壮,现在我知道,她的一生曾经经历过许多艰辛和挫折,但她一直很坚强。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武侠网游“变身”粤剧开创先河
红线女生前曾反复强调,培养年轻人对粤剧的兴趣要从小学生抓起。“这十几年来,粤剧不仅在表演艺术水准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普及推广上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争取年轻观众。”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说。对此,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坦言,随着粤剧观众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吸引年轻人走进剧院成了他最头疼的问题。
最近,两部粤剧作品的相继面市令新年伊始的粤剧界为之振奋。1月16日晚,琼霞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的粤剧交响音乐会大获成功。晚会上,琼霞通过靓丽的扮相、甜美清脆的嗓音、行云流水的表演,将传统的粤剧“红派”艺术与现代西洋交响乐水乳交融,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国家一级编剧何笃忠指出,“红派”艺术的特点是“声情并茂、以情带声”,饰演人物“千人千面”,“琼霞的表演深得‘红腔’的神韵。”对于粤剧与交响乐的“跨界探索”,他也表示了认同和赞赏,“这是一种勇敢的尝试,继承了红线女老师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另一个更大胆的尝试则是将于1月24日、25日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亮相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据介绍,该剧取材于热门3D武侠网游作品《剑侠情缘网络版3》(以下简称“剑网3”)。这是广东粤剧院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网络游戏与粤剧的首次“跨界”合作。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该剧主创人员在传统粤剧表演程式和游戏“还原度”之间反复权衡,制作上格外谨慎,还特别邀请了资深游戏玩家、知名网游音乐人加盟编剧团队。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明确表示:“网络游戏、动漫的受众群体以学生为主,在他们当中就有粤剧未来的观众。”
此前,《决战天策府》的内部试演片段已经在网络上引起了许多“剑网迷”的热烈讨论。网友“燕陵君”评论称:“一开始我确实有些怀疑,用粤剧来表现游戏里的场景会不会冷场,事实证明我不仅错了,还错得非常彻底!我激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嗓子都喊哑了!传统文化与游戏结合‘燃爆’现场的场面,真的只能到现场才能感受得到!”
90后网友“安歌儿子”自称是一个资深“剑网迷”,也是一个年轻的粤剧戏迷,得知《决战天策府》即将上演的时候,他相当吃惊:“‘剑网3’和粤剧?这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两个领域要变成一台戏?惊讶之余,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作为首部改编自网络游戏剧本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从舞美造型、表演身段、武打设计到唱腔及伴奏,几乎都打破了原有的表演框架,融入了动漫等丰富的流行元素。
“也许游戏玩家、动漫粉丝、粤剧戏迷,或者戏剧界的前辈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非常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愿意冒这个险,不计报酬、甚至甘愿顶着‘颠覆传统’的骂名,去‘背水一战’。他们只是想把戏剧重新带入年轻人的世界。”在“安歌儿子”看来,传统艺术的传承任重道远,“他们的尝试无非就是想替‘非遗’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快闪”为传统艺术突围寻路
众所周知,粤剧在乡村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根基。南方日报记者获知,最近在吴川市的一个订货会上,仅春节前后,就签订了近两千场的粤剧演出场次。对于吴川当地的人们来说,过年看“大戏”已经成为一种节日习俗和生活方式。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广东粤剧院一年演出场次约为300场,其中在广州本地的演出不到30场。“如今演出场租偏高,粤剧一台戏动辄六七十号人,连装台加场租,成本至少8万元一场。粤剧观众年龄偏大,把票价订高了,他们承受不起,票价低了,成本又划不来。”广州粤剧院董事长余勇曾透露,剧院属下的江南戏院和南方剧院两大戏院,都曾遭遇“演一场亏一场、不如空着不演”的尴尬。
那么,如何才能让粤剧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呢?粤剧界人士为此殚精竭虑,花费了不少心思。
不久前,广东省唯一入选文化部“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的粤剧《传奇状元伦文叙》正式宣布“触电”。这部22年来演出逾800场的本土粤剧,有望登上大屏幕,以粤剧电影的形式与新老观众见面。
据介绍,早在1913年,香港就制作了第一部改编自同名粤剧的故事片《庄子试妻》,但真正掀起粤剧电影潮流的是名伶薛觉先。红线女更是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成为横跨传统戏剧、话剧、电影的“三栖”舞台女王。在当时,电影对于粤剧的传播,起到了相当显著的推动效果。
《传奇状元伦文叙》剧组表示,将在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粤剧剧场风格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电脑动画、特效技术,打造出逼真的舞台背景,是一次“戏剧舞台上带有新时代特色的一次创新”。
或许粤剧电影本身算不上新鲜,但《传奇状元伦文叙》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预热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剧组电影设立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并派专人实时更新相关话题及新闻资讯,或者公布台前幕后的拍摄花絮。换而言之,票友们通过“朋友圈”互相交流,正成为一种潮流趋势。
去年年底,广东粤剧院还曾策划、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粤剧“快闪”活动:几位粤剧演员们以“武松”、“杨八姐”、“柳梦梅”、“牡丹仙子”的造型,突然现身闹市街头与行人互动,或者在地铁里搭乘电梯,更有穿着戏服的粤剧演员大跳街舞,引来许多市民围观。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陈奔表示,这次“快闪”活动旨在探索粤剧文化的多元化展现方式,为传统文化实现突围、“走出殿堂”寻找路径。而这种让传统艺术“来自民间,回归民间”的思路,也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回应。在他们眼中,粤剧演员不再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群体,而是既漂亮又时尚。
一位市民在受访时表示:“第一眼看到他们,觉得很‘穿越’,一下子又感觉好亲切,离我们好近!我们和他们都是广州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