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惠文,上世纪40年代出生于台山一个华侨世家,后随家人移居香港。由于自小爱好音乐,敲扬琴,拉二胡和小提琴,他样样精通,尤其是拉小提琴,由于曾在已故的香港著名音乐人陈景澄、陈厚等门下学习,琴技颇得众人称道,香港著名粤剧老倌都乐于找他伴奏。麦惠文先生现为香港著名艺人组织——八和会馆的理事、副会长,香港粤剧乐师会的理事长。师承夏文山、陈景澄及陈厚。为专业伴奏乐师。

1:热爱

决定了我一生的方向

记者(下简称记):麦老先生,听说您从小就爱好音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您是怎样坚持学习的?

麦惠文(下简称麦):我于上世纪40年代出生在台山一个华侨家庭,父亲在美国谋生,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在家中种田,时不时靠父亲寄回来的外汇维持生计。虽然生在农村,但我们的生活没有一般的农家子弟那么艰苦,父亲寄回来的外汇足可以令我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家人就把我送到村中的高级小学就读。

所谓的高级小学,其实就是当时的华侨捐钱回来兴建的,不但设备设施齐全,而且教学所需的各种乐器都有,我对音乐的兴趣,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当时教我们的老师经常敲打扬琴或拉小提琴给我们听,每当老师在演奏的时候,我就默默地看着,痴痴地听着。那时候的我虽然什么也不懂,甚至还不能用小提琴拉上一首最简单的曲子,可是我的心里却暗暗发誓:这一辈子,我都不离开小提琴。或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异想天开,可是我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小时候对小提琴的热爱,就这样影响了我一生要走的路,要前进的方向。

大约10岁左右,我随同家人移居香港,在九龙兼善小学就读,与堂哥住在一起。堂哥的家境比我要好得多,他当时虽然已经中学毕业,但由于家底丰厚,他不必工作就可以维持衣食无忧的生活,也就是我们今天俗话说的“二世祖”。他与我一样,对音乐有着说不出的热爱,他有好几种昂贵的乐器,整天什么也不干,就是背着乐器到处学习。直至现在,我仍然记得他当时背着扬琴或小提琴的样子,非常帅气,我很羡慕他。当时的小提琴都是外国生产的,非常贵重,拥有一把小提琴对我而言是件奢侈的事,只能趁他不拉琴时,借他的琴来拉一下,过下手瘾。不过,这不影响我对音乐的热爱,即使在那种寄人篱下的环境中,我仍然没有改变我的音乐梦想。

2:成才

不一定非要上大学

记:麦先生,据我了解,您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并不只是在小提琴方面。您是如何成为香港粤剧界一位多面手的?

麦:这还得从我堂哥说起。我堂哥虽然没有正规的工作,但是他交际非常广,认识了音乐界不少名人,加上由于他平时乐于助人,所以很多人都乐于与他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跟着他到处走,也认识了不少人,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很多音乐知识。后来,堂哥因故英年早逝,但小小年纪的我却在当时的音乐圈中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从13岁开始,我就开始在一些小歌厅和小戏班里演出挣钱。在这段时间里,我认识了陈景澄(陈宝珠的叔叔)和陈厚,前者是香港著名的乐师,后者是著名的大老倌。我与他们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我向他们学艺不用交学费,他们有演出时临时叫上我帮忙,我也不收他们的出场费。表面上看来是各有付出,但是收获最大的还是我。跟着陈景澄,我不但学会拉小提琴、敲击扬琴,还学会拉二胡,精通多种乐器;而跟着陈厚,我学会各种唱腔,随时可以上台演唱。这两位忘年交给了我用金钱买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其实,我那时候背着乐器四处赶场,既是生活所迫,也是我的兴趣所在。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四、五年。在这期间,我虽然没有进高校学习,但我自认为我的音乐知识不输给任何一个音乐专科毕业生,而且,由于我具有多年的舞台经验,人们都喜欢请我上台演出。

虽然我对音乐如此痴迷,但是我的后辈中,没有一个继承我的“衣鉢”,我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从事的都是他们最喜欢的工作,他们对乐器完全不感兴趣。不过我认为没所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不可能强迫他们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这才是对艺术应有的科学态度。正如我认为要成才不一定非要上大学一样,现实中处处都有机会学习,何必一定要在课堂上才学得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