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风云》给戏剧界上了一课” 上海艺术家盛赞这部新排的红色经典粤剧

  新编红色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受到上海观众欢迎。   丁凡和蒋文端主演的《唐宫香梦证前盟》。   折子戏《武松大闹狮子楼》。   折子戏《斩经堂》。

“《山乡风云》给全国戏剧界上了一课!”“展现了改革开放30周年来粤剧改革的最近成果,令人振奋!”昨日,袁雪芬、尚长荣、荣广润、余雍和、计镇华等越剧、京剧、昆曲、沪剧名流及研究专家,与红线女以及赴沪演出的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剧组欢聚一堂,展开亲密交流。对于新排《山乡风云》的艺术特色,在座戏剧界人士予以了热情洋溢的赞许,越剧艺术大师袁雪芬更是鼓励粤剧“要多来上海”,令剧组上下备受鼓舞。

粤剧名角群英聚会

昨天的座谈会上,上海戏剧界人士从表演、声腔、编剧、配乐、舞美等方面,对新排《山乡风云》进行了详尽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荣广润,前上海沪剧院院长、艺术总监余雍和等人士指出,《山乡风云》制作严谨,阵容鼎盛,演员表演声情并茂,剧情既洗练又高潮迭起,舞台充满浓郁的岭南特色,艺术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

红线女则认为,《山乡风云》成功的基础之一就是源于生活,演员们“扑到生活中去”,所以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格外真切。

上海市文广局剧本创作中心编剧罗怀臻评价《山乡风云》是广东省粤剧界精英力量的一个“大汇串”,全体演员与剧中角色的贴切程度、彼此的配合默契度和整体造诣水准令他印象深刻,堪称粤剧界的“群英会”。他说:“我想象不到,现在哪个地方戏可以组织全省的‘角儿’来共同经营一出戏。不少配角都能独当一面,却甘愿放下身段为全剧服务,哪怕演一个只有几句台词或者几个动作的小角色,也深入角色本身,演得丝丝入扣,而不是飞扬跋扈地卖弄个人才能。”罗怀臻说,在传统戏剧走向市场化的年代,《山乡风云》在坚持主流艺术导向,集中力量打造艺术精品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红色经典尽显美感

尚长荣则指出,《山乡风云》给全国戏剧界带来了一个重要启示,一方面作为一出革命题材现代戏,它没有一些“样板戏”常见的“高大空”的弊病,显得朴实而充满生活气息;另一方面作为来自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的一出戏剧,它显示出对本土戏剧传统的坚守,并没有盲目追随所谓“西方潮流”,比如动辄加入交响乐或者管弦乐,整出戏显出“山明水秀”的美感。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强调,作为展现广东改革开放30年文艺成就的代表性作品,广东选择了红色经典《山乡风云》,这个剧目上的选择别具深意。《山乡风云》二度赴沪演出在保持原作神韵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功的二度创作,不仅凸显了该剧长久的生命力,也展现了广东戏剧界尊重经典,高举主旋律旗帜,坚持民族特色的决心,还显示出一种不随波逐流,对传统严肃内省的文艺态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夏写时高度评价《山乡风云》“给全国戏剧界上了一课”,它证明弘扬革命传统,同样也能成为文艺界展现改革开放成果、探索戏剧改革路子的一个方向。

粤剧应该多来上海

在研讨会最后,越剧大师袁雪芬的一段发言引起了全场人士的深思。袁雪芬说,上海是中国戏剧文化的重镇,广东粤剧应当“常来看一看,转一转”。上海和广东的历史渊源深厚,过去南京路上四大百货公司就体现了广东对上海的影响,至今在上海生活的广东人也很多,粤剧潜在的观众群体是不小的。袁雪芬说,“有许多成名的戏剧演员都是从上海走向全国的,所以广东粤剧不要忘记上海这座城市。”

丁凡等粤剧人士表示,非常感谢袁雪芬前辈的建言。他表示,广东粤剧团体以前都把演出重心放在省港澳以及海外侨胞中,广东粤语演出也是一种岭南文化推广的方式,这次《山乡风云》能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就很好地展示了广东粤剧的经典文化,让其他地域的观众欣赏到这种文化的精髓,今后要多参与类似的文化活动,让本地文化走出去非常重要。粤剧演员们也表示,上海浓厚的戏剧文化氛围、完善的剧院设施和管理制度都值得广东学习参考。在祝贺《山乡风云》演出成功的同时,红线女充满信心地宣布:“我们要争取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全世界,传统戏剧一定可以兴旺发达!”

袁雪芬忆40年前往事

红线女曾被称为“小钢条”

昨天的研讨会上,粤剧大师红线女与“老姐妹”越剧大师袁雪芬并肩而坐执手交谈的场面,成为全场一大焦点。红线女和上海越剧旗帜性人物袁雪芬是多年的好姐妹,两人的交往始于1960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开办的“表演艺术研究班”。袁雪芬和红线女都是班上的“研究员”,曾在3个月时间内同聆梅兰芳、荀慧生、俞振飞等先生教诲。红线女每次来沪总要和“袁大姐”一聚,两人相交多年,早已“心有灵犀”。

袁雪芬向在场人士披露当年两人交往的故事。她说,红线女的一个特色就是虚心好学,在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表演研究班的3个月期间,红线女的刻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学戏练功很勤奋,还对书法兴趣浓厚。她还笑称,由于性格好强,不服输,又声音高亢,红线女被同学们亲切称作“小钢条”。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则回忆,《山乡风云》第一次来上海演出时,沪上人士就为红线女的独特“红腔”和姣好的舞台扮相而倾倒。据她介绍,广东粤剧界一直和上海的昆曲、越剧界交流频繁,新版《山乡风云》主演蒋文端、曾小敏等都曾来上海跟她学过昆曲。她表示,广东粤剧这批年轻演员进步很快,将来前途无量。

沪上老广“扑飞”忙

经典粤剧折子戏倾倒上海观众

昨晚,继经典粤剧《山乡风云》之后,丁凡、蒋文端、彭炽权、欧凯明、曾小敏等活跃于当今粤剧舞台一线的演员又为上海观众献演了一场《经典粤剧折子戏精品专场》。当晚演出剧目包括《凤仪亭》、《斩经堂》、《武松大闹狮子楼》、《唐宫香梦证前盟》等粤剧经典剧作的华彩片段,文武兼备,异彩纷呈。整晚演出中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据悉,连日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刮起一股“粤剧热潮”,定居沪上的“老广”闻风而至,奔走相告争先“扑飞(抢购门票)”,《山乡风云》和《经典粤剧折子戏精品专场》的门票供不应求,最高580元的门票被一抢而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负责人感叹说:“没想到粤剧在上海这么吃香!”。

四十多年前曾经观看过《山乡风云》的欧玉英女士,为上海的广东同乡会订下900多张演出门票。记者了解到,演出期间,广东同乡会组织的戏迷每天都包公交车前来观看,《山乡风云》2日首演当天,数百名戏迷下午3时就到了艺术中心,自带干粮,整整提前了4个小时,阴雨连绵的天气也没能扑灭戏迷的热情。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2日到4日,每天开演之前,有许多粤剧观众争先恐后地在《山乡风云》的宣传板前,围住演员要求合照签名,粤语乡音充满了整个会场,让人感觉仿佛又回到广东。著名演员卢海潮曾参加《山乡风云》4个版本的演出,许多上了年纪的观众老远就认出他来:“那不是‘黑牛’么?这次演‘番鬼王’哦!”一些戏迷告诉记者,没想到在上海能看到一出演员阵容如此强大的经典版《山乡风云》,令他们备感亲切,他们反复对几位主演说:“要多来上海演出啊!”

即使对于非粤语观众来说,粤剧的魅力也不可阻挡。一位上海年轻观众在接受采访时称,原本以为粤剧可能会听不懂,但配合字幕,完全没有观赏上的障碍,剧情紧凑,人物性格鲜明,而且没想到革命题材也能演得这么精彩好看。他特别提到其中“书房斗智”一段:“感觉上很有京剧《沙家浜》的味道,而且还很幽默,刘琴这个角色就像阿庆嫂一样,智勇双全!”

专题采写:本报特派记者郭珊发自上海

专题图片:梁彦兰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