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佢人又冇,财又散,难怪满面愁容。个衰女‘孖佢’,命理有相冲。”即将于农历正月初一(2月3日)晚8时在珠江频道首播的广东台贺岁剧《七十二家房客》中,八姑和炳哥用极度口语化的语言唱出只有四句唱词的“四不正”。如同2006年版及2009年版的《七》剧一样,这种似念似唱、句子简短、语言通俗的“粤剧”唱段,在第三版《七》中比比皆是,让新广州人也能一触即通。

“据我所知,收看第一、二版的,很多都不是广东本地人。”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编曲之一的蔡衍棻告诉记者。虽然《七》剧曾因曲风过于开放和小曲运用过多而引发争议,但在蔡衍棻眼里,粤剧的生生不息靠的就是这种兼容并蓄:“关于这一点,历来都有争论。但我认为,只要旋律好听,就可以‘拿来’,这种‘拿来’不分古今中外,就算把美国、法国、英国的曲子糅进来都没问题。只要曲子健康、不是诲淫诲盗,让人有共鸣,就是好曲子!”

【句子“短”】

没有长达十几分钟的唱段,没有从引子到慢板再到中板最后到煞板的“全套”,《七》剧中的粤剧曲段,唱段在人们意犹未尽之际戛然而止:“我们不用传统板腔,主要用小曲,一般就4句,最多8句、10句,时间不会超过30秒。这种简短通俗又好听的旋律,不仅适合三六九、金医生这些人的说话语调,也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蔡衍棻直言。

剧中,原本要嫁给周局长的阿香临阵逃婚,急得上蹿下跳的三六九来了一段“襟上一朵花”,原本唯美的曲调却怎么听怎么像快板:“查得快,查得快!要讲进度唔好怪。我全城行过甩咗只鞋,屎坑也查埋!”此外,一般不超过20秒、被部分专家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四不正”也在剧中大量使用:“你不停乱滚搞搞震,枉我用心教你做人。如此女婿真可恨,冷落贤妻冇立品!”

【形式“花”】

剧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金医生给三六九拔牙,一颗牙猛被抽出,三六九痛得倒地,张嘴就来了一段唱词,语言是粤语,但背景音乐竟是印度尼西亚歌曲《哎哟妈妈》!这种“花里胡哨”的形式是《七》剧的一大特色,在蔡衍棻眼里,这在粤剧中并不少见:“粤剧是一个大熔炉,它能将各种曲派融成自己的一部分。除了吸收当年周璇的流行歌如《夜来香》、《何日君再来》外,甚至连美国民歌、英国民歌也有所吸收。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我们就把《魂断蓝桥》的主题曲拿过来编成粤剧,现在60年过去,已经成了经典曲目固定下来。说不定再过几十年,《哎哟妈妈》也可以流传下去。”

除了引进了外来曲派,《七》剧还出现了不少通俗易懂的“念唱”段子,其中,“数白榄”更是被大量使用,如“电灯着,鬼擝脚,佢老婆,同我有约。烈火遇干柴,一点就着。但係谂深一层,偷鸡摸狗会剃脚。”蔡衍棻告诉记者:“以前卖白榄的人,是论个卖,而不是论斤。每次交易,他们都会一五一十地数,古里古怪,但很好听,还有严格的押韵,两句押韵一下。”

【语言“俗”】

除了唱词,《七》剧在对白上也大下苦功,剧中几乎每5句台词就有一句方言或俚语。蔡衍棻称:“《七》剧不仅仅是小曲成功,语言也很成功。这是个搞笑剧,很难用正经的东西表现,有的语言或许在其他正经剧中不合适,但在这部剧中却很合适。歇后语、俚语、方言,都在这部剧中大量使用。文字方面讲求‘以少胜多’,用很通俗、浅显的话语,来达到言简意赅的作用。我相信懂广州话的人,绝对爱看,而且会看得很过瘾!”

剧中,歇后语不少,如“生草药———噏得就噏”、“背后唔係人———依揖乱咁搞搞震。”原汁原味的俗语也很多,如“扮晒嘢夹阻头阻势”、“上头大石砸死蟹,我上天无路入地冇窿!”极具地方特色的俚语更是遍地皆是如“行为鬼鼠”、“顶肺又顶心”、“翻头嫁”等。

【演员“活”】

“第一版粤剧《七十二家房客》实在太经典了,我当时接下第三部的任务时,从没有想过要超越它。珠玉在前,我提出一个要求,‘续写可以,但演员还得用回第一版的那些戏骨’。中国戏曲说到底是‘偶像艺术’,同样一个戏,让别人演,可能演出来是另外一码事。”蔡衍棻的要求如愿以偿。黄俊英饰演三六九,卢海潮饰演“周局长”,钟康祺饰演“太子炳”,梁淑卿饰演“八姑”,何笃忠饰演的“金医生”,梁建和饰演的“鸡公福”,梁筠菱饰演的“阿香”,张佳炜饰演的“发仔”……这一豪华版的演出阵容,让《七Ⅲ》一如既往地吸引着戏迷们的眼球。

“这个戏之所以好看,演员的功劳占了大部分。说实话,剧本摆在那儿,就是我不把它改写成粤剧唱词,黄俊英这帮人一样能化成自己的语言!”对于这帮戏骨,蔡衍棻给出极高的评价:“黄俊英上世纪80年代初就演过小品《七十二家房客》,时隔30年再来演,他已是轻车熟路;卢海潮演的警察局长‘面懵心精’,他不温不火的表演,演出了那种扮猪吃老虎的人。”

《七十二家房客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