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广东省文化厅开展了以“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巡演活动,不仅为粤东、粤西、粤北等15个经济欠发达地市的偏远村庄、农民工子弟学校、监狱等送去了83场精品演出,也让逾10万观众能欣赏到省群众文化精品。

“送戏下乡”是2014年广东省十大民生实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年省文化厅也将继续为基层办好实事,其中“实施百台地方戏曲扶持计划”和“推进文化惠民”更是重中之重。

为广东农民特别是山区人民送戏是一项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的崇高事业,也是一项意义巨大、影响深远的精神文明工程。从2014年11月开始,广东省文化厅联合广州市文广新局、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在广州、佛山、江门、肇庆、湛江等市的社区广场和学校举办广东音乐演出活动,预计今年上半年巡演将达100场,这是省文化厅正在着力推进的一项工作,也为全省送戏下乡作出了良好示范和引导。

百场大戏春节唱响农村

随着春节的到来,广州不少艺术院团都停止了演出,但粤剧团体却迎来了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由于“春节看大戏”习俗在广东盛行,很多老人家认为“无戏不成年”—过年要是没有粤剧,春节就过得不完整。因此,每年春节期间,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城乡都有邀请粤剧团下乡演出的习惯,这便是粤剧团演出的黄金时间,也因此有了“春班”之称。随着“春班”的锣鼓敲响,粤剧团体将一出出喜庆的大戏送上最淳朴的民间舞台。

广东粤剧院宣传负责人梁彦兰表示,临近年末,剧团的送戏下乡比平日更频繁,今年共接到了40多场的“订单”。大年初二,粤剧院一团就赶往廉江市礼诗堂村,上演经典粤剧《观音情度韦陀天》《莲花仙子词皇帝》和《紫钗记》,并在该地连续演出三天。随后,他们奔赴吴川、电白、化州等地。而广州粤剧院和广州红豆粤剧团两个团体也接到了近60场的订单。这意味着,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省市粤剧院要在省内农村上演近百场大戏,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村民春节的生活。

在演员陈振江的记忆里,“春班”舞台大多是用临时搭建而成的竹棚做成,条件十分简陋,舞台幕布、灯光、音响都需要剧团自行安装。“现在村里的‘年例’日,很多村民盛情邀请我们到家里吃饭,有时隔壁村的人也来邀请。这种乡情特别珍贵。”陈振江说。

黄昏时分,大戏还没开演,戏台下就已聚集了不少村民,有些老人傍晚时分就搬板凳来这里占座。一些村民好奇地窥探演员化妆,还有些村民跟演员交流演出的行头。大戏开演,台下观众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爬到树上,还有的跟唱,这样的场面让演员倍感亲切。尽管村里气温低,但戏迷们热情高涨。71岁的钟伯是超级粤剧迷,他对自家门口上演的粤剧大赞精彩,希望能欣赏到更多的精彩粤剧。

借“下乡”推动基层文化

2014年12月30日清晨,广州从化宣星古村一改往日沉寂,村民们聚集在宗祠门口,文案上摆满红纸和笔墨,迎接从市区赶来的文艺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集合了书画家、摄影家、歌唱家、曲艺家、舞蹈家,他们探访了宣星村,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为村民献上新春祝福,这也是广州市文联2014年最后一场“下乡”演出。据粗略统计,近两年广州市文联每年举办50场以上这样的活动,演出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超过91岁。2014年,广东省志愿队伍数量达到1274支,相比2011年增长了111%;注册志愿者达到81586人,相比2011年增长了228%;开展活动66439次,是2011年的6倍。此外,2014年省文化志愿者人均服务时间达到6.47小时,开展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多达322项。

刚到宣星村,广州市文联主席乔平快步走向案台,撸起袖子开始磨墨。“一个福字不够,能给我写三个字吗?”76岁的丁婆婆从小在宣星村长大,这还是头一回看到城里来的书法家。乔平为丁婆婆写下了“福到家”。“我要把它贴在家门口,希望大家都有福!”丁婆婆捧着墨迹未干的挥春说。

宣星村有17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300多人,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演出接近尾声时,歌唱家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许多村民红了眼眶。

除了各市文联之外,“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也正在省文联组织下的13个协会火热开展,这些来自文艺队伍各条战线的志愿者将走向全省100个村落,为当地村民带去文化盛宴。“比起城里的观众,被忽视的边远山区的群众更应该享受到文艺演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乔建军如是说,他多次带队到社区、乡村,每一次他都用心地唱,听众为他的真诚演出而动容。乔建军说,下基层文艺惠民演出将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这不是做表面功夫,我们跟这些村签下合同后,艺术家采风、创作、演出将接踵而至,基层群众将不断地享受到文艺的盛宴!”乔建军说,“只有拿出真心,才能打动群众、激励群众、鼓舞群众”。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故事

“鸳鸯戏团”扭转婚嫁歪风

茂名信宜市金垌镇湾角村的温绍彬、陈玲夫妇在21年前成立了一个粤曲戏班,同台演出,夫唱妇随,配合默契。多年来,他们先后在本镇、邻镇及高州等地设立演出联络站,每年巡回演出100多场次,被当地群众称为“鸳鸯戏团”。

温绍彬从小爱唱粤曲,陈玲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夫妇俩曾拜当地的粤曲行家为师,技艺大有长进。他们演出的曲目既有古装戏《包公案》《薛丁山征西》《穆桂英被围秦州》等传统曲目,也有《尊老爱幼》《晚婚晚育》《廉政与贪官》《计划生育好》等现代曲目。

为了进一步提升编、演水平,温绍彬和陈玲还自费置办了电脑和声响装备,并订阅10多种报刊,从中挖掘创作素材。最近几年来,温绍彬夫妻创作、表演的文艺节目多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题。为了刹住农村多数父母把女儿当商品、以婚姻求财的歪风,提倡亲事新办,他们依据某地一对父母以暴力干涉婚姻、招致亲生女儿自杀的事件创作了《后悔莫及》;为了配合在全镇开展的国情宣扬教导,温绍彬夫妇还创作了《多子多哭》这部戏曲,鼓励女青年打破封建思维束缚,并聘请多生育后代的妇女言传身教,宣传计划生育的益处。

全省这样的民间团体还有很多。自“送戏下乡”系列文化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方面的操作以及运行已进入成熟阶段,并已向各县市区蔓延。湛江吴川是粤剧之乡,该市有1000多个自然村,每年近七成村庄都会以粤剧聚亲会友,其中不乏商业演出,此类场次达到每年3000多场,戏金超过2500万元,观众接近500万人次,吴川成了广东粤剧团体的“主战场”。

自2012年12月起,吴川已连续3年举办了粤剧文化艺术节。2014年,60多个团体与该市达成订戏意向900余场。眼下,吴川到处响起粤剧演出的鞭炮声、锣鼓声和歌声、掌声,粤剧名家的倾情献演更是将“春班”戏搅得热火朝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