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粤剧演员成了“网红”,粤剧就不用再愁发展了。在粤剧界,红线女的徒弟、曾两度获得“梅花奖”的广州红豆粤剧团团长欧凯明就是拥有大批粉丝的“网红”文武生。他的粉丝年龄跨度广,其中还包括“90后”粤剧爱好者。作为从艺40周年的红派艺术传人,他不断尝试在传承中融入创新,进行“有温度的艺术创造”,让粤剧观众年轻化。
12月27日晚,欧凯明从艺40周年专场演出《岭南一粟——欧凯明艺术专场》在广州大剧院上演。演出后,他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粤剧的发展保有前瞻性的承传和创新,是这代粤剧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南方日报:专场晚会选取的5个舞台形象性格迥异,这样安排的出发点是什么?
欧凯明:从艺40年来我大致主演过50多个角色,短短的一晚不可能对其做全景式的观照和比对,但透过这5个迥异角色,我相信大家能看到的是一位成熟的粤剧文武生,每个角色都性格各异,人物性格哪怕在短短的片断中也能有尽情的跌宕变化。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基本功都是要靠舞台历练的。相较于单一剧目,专场还要考虑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节奏,在剧目安排和表演上都要做到张弛有度,最难的是要“赶场”,从黄飞虎这个硬汉变成风趣幽默的谢宝,最后留给我的调整时间不到30秒,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整声音、心理、气氛,我想这也是我在每年超过150场演出锻炼中得来的。
南方日报:近年来,您出演了包括《刑场上的婚礼》《孙中山与宋庆龄》《家》等大量现代戏,对于粤剧传承您是否也有自己的一套理念?
欧凯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对于传承,我是很敬畏的。粤剧的吸收性是很强的,除了独有的“排场”“程式”,它还不断融入了咸水歌、南音、广东音乐等等元素,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前辈们的基础上学习、发展它,我们也要“交作业”,拿出能代表我们这代人情感、情怀的作品,用你所饰演的人物和舞台、观众、角色进行对话。
最好的粤剧传承,是把人物塑造得形神兼具,让观众认可才最重要,而不是刻意模仿。很多观众对我在《武松大闹狮子楼》里扮演的武松非常喜爱,这是一出经典的粤剧武打折子戏,我将其重新创排,运用了粤剧传统中特有的“乱府排场”并利用桌凳做文章,表演“倒地复起”“乌龙绞柱”等高难度动作,用高难度的南派武技凸显武松的内心活动。在扮演孙中山的时候,我也会去借鉴影视等艺术门类的手法,结合角色的心理支点,通过唱腔的节奏、强弱去表现。
南方日报:相较于上一辈人,您这一代粤剧人最关心的又是什么?
欧凯明:红腔虽然是旦腔,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当年红老师(红线女)排戏,人物情感、唱腔设计等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会亲自教导我们。还记得当年我排《家》,她还特意找来巴金的原著给我看,我才明白艺海无涯,一个角色的创造不一定是在排练场完成的,幕后需要大量的文化积累。我现在也会告诉年轻演员,有空多去读读书,一个演员的文化涵养对塑造人物会起到很大作用。
粤剧在南方是一个大剧种,但是它依然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我现在最关心的便是这个剧种未来的走向——粤剧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应该保留下什么?这几年国家和地方对传统文化日渐重视,粤剧经过那么多年的“边缘”正在逐渐回归到“主流”,广州粤剧团在此前的广州财富论坛开幕式和闭幕式都有表演。
以前,我只是一个单纯的演员,现在不仅要演戏,还要导戏、改戏,一个事业发展得成功与否,必须要有青年人的参与,培养年轻观众也很重要。我们这代人,不仅要做粤剧艺术精神的继承者,更要给当下的粤剧艺术增添一些新的审美。就拿《刑场上的婚礼》来说,这部戏说的是一对恋人为了理想、信仰走在一起的,这种情感是相通的,这就能打破传统戏曲在地方文化、语言上的一些欣赏障碍,很多大学生都很喜欢。(记者 周豫)
(摘自 《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