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 13岁的欧凯明被文艺的春天召唤到戏曲舞台上,与一门名叫“粤剧”的艺术结缘。40年岁月变迁,幕起幕沉。纪录片《粤韵芬芳》以广州粤剧院排演欧凯明从艺40周年专场《岭南一粟——欧凯明艺术专场》为叙事主线,由欧凯明与已故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的师生情谊生发开去,以纪实兼带人文关怀的镜头语言,在缅怀一代宗师的同时,通过戏曲研究专家、戏曲编剧、戏曲导演、剧院经营者、粤剧戏迷、影视演员等与粤剧相关人物的口述,记录下粤剧人的艺与情,从侧面勾勒出改革开放40年来粤剧发展艰难而光辉的历程,引出对于粤剧传承、传播与发展的思考……
作为广州市文广新局出品的“广州文化艺术影像志”系列纪录片的第三部作品, 《粤韵芬芳》先后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央视电影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机构播出,取得良好收视效果和社会效益。近日,由中国视协主办,中国视协电视戏曲委员会、中国纪录片网、广州市文广新局承办的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围绕这部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时长65分钟左右的纪录片,季国平、张德祥、陈宏、高小立、赵保乐、张雅欣、冷淞等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主创方代表,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评议。
“当时我们是作为一个粤剧的影像志来拍的,现在作为一部纪录片的形式播出,希望借此能够延伸出更多讨论的话题,进一步发挥影视作品对于舞台艺术传播和传承的作用。 ”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坦言。而在承制方代表、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珅看来,该片具有两个独特性。“一是题材独特,我们擅长拍摄历史文化题材类纪录片,我们拍这一题材的劣势是并不是粤剧的内行,我们想办法把团队的劣势变成优势,我们用一个完全陌生的眼光看待粤剧;二是虽然我们不懂戏,但可以关注懂戏的人,这就有了对欧凯明的跟踪拍摄以及这样的一次碰撞。 ”李东珅说。
“这部纪录片对我最大的触动,一是有文化视野,二是有文化责任,三是有文化体验。 ”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副主任王永庆表示。“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行为,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行为,欧凯明个人从艺的40年,恰恰也是国家改革开放40年,所以这部纪录片呈现了一个人、一个剧种、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的关系,有历史感和纵深感。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认为《粤韵芬芳》拍得很精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也认为,通过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表现出一个剧种40年来的发展进程,“在这点上,我觉得它非常真实、可信,有说服力,有历史价值” 。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认为, 《粤韵芬芳》在制作上非常精致,在片子结构上非常讲究,有主述和旁述,还有主题、主线,以及暗线、副线等,都抓得特别好。此外,他通过分析该片的收视率认为,收看《粤韵芬芳》的观众呈年轻化、高知化,“对青年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视协名誉主席赵化勇认为,“传统文化需要用新的方式来表达,传统文化要是光让老人看,这个文化就可以画句号了。一定要想方设法吸引年轻人去看,只有年轻人去看了,传统的优秀文化才可以传承下去,否则就断根了。 ”
“年轻人看什么?是看人,他们可能对广东的粤剧并不了解,但或许看了这部片子以后,不仅对粤剧,对戏曲也会有更多的了解,甚至会慢慢地爱上戏曲。 ”中国视协电视戏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保乐认为,这是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我想谈的是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和地方文化振兴价值,有没有可能将其扩大到地方文化的层面来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张雅欣则认为,任何一个地方剧种,一定是和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粤剧作为广东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纪录片相结合,这是《粤韵芬芳》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粤剧本身的戏曲价值,导演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还运用电影的手法,有意无意地去捕捉一些象征性的画面,进行象征性的表达,把传统和现代做勾连,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部纪录片的原因所在。 ”张雅欣说。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粤韵芬芳》中注入了主人公对中国戏曲的思考,是一部有历史感和时代感、有温度和厚度的纪录片。“同时,大量的采访为该片增加了话题性和思考性。海外有大批的粤剧观众,利用纪录片对粤剧名角进行传播,这对凝聚全世界华人爱国的情怀、思想的情怀、文化的情怀,对中国戏曲的传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效果。 ”高小立觉得,戏曲生存得最好的地方恰恰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这离不开广东的经济和政府支持” 。而在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看来, 《粤韵芬芳》是一部带有《史记》性质的纪传体式的以人带史的作品。另外,今年是个颇为特别的年份,近几个月去世多位名家,不少都没有留下个人传记式的纪录片,只有碎片式的专题节目和文艺节目,如单田芳、常宝华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广州市文广新局做的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应该全面推广。 ”冷淞说。(记者 赵志伟)
(摘自 《中国艺术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