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到剧场看戏了,现在有了机会自然也不想错过机会。有的人一听说是现代戏,又是革命题材,就有些犹豫了。加上听惯了北方语系的腔调,又对这个来自遥远广东的粤剧有些隔膜。说实话,自己若以一名专职看戏的人的身份来说,什么剧种倒不是考量的首要因素。但说到戏的题材,还是跟不少年轻人一样,听到“革命”之类的主流声音,多少还是怵些。听到这些词,脑子里马上显现出概念化、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台上是激烈的敌我斗争,台下是很难入戏的不少质疑。刚走到剧场,说实话也没有报多大希望,甚至还抱着一种“挑刺”的心理。
这次演出是作为“广东文化中国行”的一个环节,他们省里很是重视,戏开场时还有专门的报幕员介绍这个情况。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粤剧领袖之一的“红线女”先生,也被邀请出现在台上。广东粤剧院红豆粤剧团就是由她亲手创办的,这次演出的剧目,从开始构思到立在舞台上都是在她的关心指导下完成的,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向北京的观众表示了感谢,并且亲自献唱拿手的《荔枝颂》助兴。使得戏还没有开始,观众情绪就被带起来了。即使是第一次听粤剧,听过这位大师的演唱,你或许就会发现它的魅力。文辞雅俗共赏,地域特色十分明显,唱腔婉约柔和,但又不乏高亮之音。虽然红线女已经80多岁了,但还是能从她的唱中感受到她的功夫,底气很足,嗓音亮堂,及那对粤剧的一片深情。接下来就是真正的演出了。首先想起的是音乐,悲壮但不觉悲凉,从舞台后面向前台推出一幅巨型照片,那是戏中男女主人公的合影。后来得知这幅照片中的人是历史上两人真实的样子,表情很淡定,完全没有临刑前的痛苦和胆怯。灯光打在照片上,由亮红到暗淡。大幕一开,舞台上出现了由现代人扮演的照片中的男女,在万花丛中,他们欢声笑语,看到了红旗招展的新社会,他们的革命理想已然实现了。在这段“倒叙”的开场之后,真正的戏才开始。
本剧是由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广州共产党人打算秘密集合发动武装起义。从家里逃婚出来的女主人公陈铁军,在广州码头偶遇共产党地下领导人男主人公周文雍。陈铁军在组织的教诲下投身了革命,根据情势要求,组织上让陈周二人假扮夫妇影人耳目。就在这危险的斗争形势下,二人真有了感情。但他们相约要等革命胜利后再步入婚姻礼堂。“广州起义”成功后,仅过了三天,国民党反动派就在帝国主义的帮助下成功反攻倒算,周陈被捕入狱。狱中他们经历严刑逼供依然不愿妥协,最终被判以死刑。临刑前,警察局长同意了二人的要求,在刑场举行一场婚礼,留了一张合影,壮烈牺牲。故事情节就基本如此,这里不打算多做铺叙。下面的时间,只想简单谈谈这个戏给我的整体感受。
首先是导演手法上面。前面提到开场前的历史真人照片。这个设置很好,首先它让观众一下拉入到了情境中。让大家知道,今天的戏就是在讲这两人。而且,从这张照片上二人的表情和装束看,你又不觉得他们是你想象中的革命烈士,甚至有几分今人的气质。在这份猜疑中,你会想知道他们究竟是真人还是戏中的演员。还有,接下来的“倒叙”,开场就出现了二人,是照片中的人出现在了舞台上,还是舞台上的人在演绎照片中的人,这种衔接很恰当,甚至还有些奇妙色彩,像是神话剧。再有,看完戏,你会发现,这张照片怎样来的,在剧中也作了交代,周陈二人临刑前在狱中的合影,就是说明。摄影师问及他们要把照片寄给谁?周文雍想想了说到,“寄给中国人民”。事实上共产党革命成功了,他们的照片也被保留了下来,甚至还写入了历史,表演在舞台上。可以说也是一种主题提升的作用。这里导演处理的很真实,舞台上二人本是因刑讯而衣衫破烂,怎么跟历史相片吻合呢?这里设计了在二人照相前,警察专门给他们提供了一些服装,像是男主人的外衣及女主人的小帽。自不必样样符合,但这点细节即以部分代表了整体。同时也把警察局的人物形象作了一些改变。这点将要在后面提及。另外一点引起我注意的是,剧中红绸子的使用。红色是整个戏的主色,我想这首先是主题的需要,还包括主创人员对人物的敬意,还要一些浪漫主义色彩,毕竟当年革命烈士的理想今天实现了。还要剧中两次出现婚礼,红又是中国喜事特有的颜色。不管是气氛的象征,还是红色头帕、礼服等等,都可以用红绸子表现。像是第一场,从天幕一角而降的红绸子,铁军的妹妹铁儿代替她姐姐穿着红妆充当新娘,在绸子下表现与万福海的关系,交代了陈铁军逃婚这个事件。还有最后一场,周文雍与陈铁军二人在监狱中的婚礼,从天幕二侧各降落两个红绸子,两人通过红绸子表现了很多行动,爱人的亲昵与羞怯,临刑前的不舍与坚定等等。舞台美术可以说,因为题材的限度,所以出现了不少真景实物,最后一场,还出现了可以当众开花的花骨朵。舞美总体上不觉得脱离剧情,虽不能说简单,但并不嫌奢华。值得提及的是,很注重突出广州城市特质,不管是窗户还是门的图形设计,以及背景木棉花等的添加,配合上演员的粤声粤语,这个戏就是粤剧,而且还是广州的粤剧。正如在宣传上介绍的,这个戏的音乐设计具有现代特色,唱腔设计则保留粤剧味道。的确,不管是象征白色统治的10个便衣特务出现时的音乐及舞蹈,还是主人公的背景音乐,你可以明显感受到现代音乐的特质。整个戏里有一种主调背景音乐,悲壮中带有希望,这种方式让人联想到“样板戏”中的音乐结构。粤剧唱腔以梆簧为主,还有昆、弋及南音等小调。人物唱腔因剧情所需,有不好新创,但粤剧总体感觉依然存在,梆子、昆腔、南音、皮簧等声腔依人物情绪都有出现。除此之外,有一点需要专门提出,那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为主题服务的,正像前面说到的,很多年轻人一听到革命主旋律的戏就不想看,觉得假。其实还是跟人物形象塑造大有关系。以往的戏中,革命志士好像都不是人,而是神,他们心中除了革命,还是革命,纵算有其他感情,也是不突出,不饱满的。而反面人物就是一味的心狠手辣,甚至还不乏愚笨。这个戏给人的印象就不是如此,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没有把他做一个简单的交代,尽量符合人的真实面貌。周陈二人并不是一下就有了男女之情,就是有了男女之情,二人也并不是遮遮掩掩,更多是开放及大度。但毕竟不同于其他感情,还是有那么些羞怯。警察局长及手下,也不是简单的草包,他们是心狠手辣,但最终同意周陈二人婚礼的也是他们,而且还给他们提供了照相的衣服。虽是简单的一笔,但已很大胆,证明反面角色也不是单一人物类型,就是局长和他的手下性格也不尽相同。其他人物,像是陈铁军家里的未婚夫万福海,并不是一点没有好处的,戏中表现了他对铁军的志诚感情,甚至最后要花钱求警察局长放了周陈,并且还懊悔自己的行为。这就没有把他做一个简单化的人物处理,他还是有真情的人,并不是以往那种对未婚妻心狠手辣的角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面性的人物,观众才不会觉得剧情枯燥、不真实。他们还会为这对主人公的遭遇而落泪,特别是当二人慨然面对摄影师照相的那个场景,那么淡定,相互给对方换上装束,手挽手,向摄影师深鞠一躬。
有一点疑惑提出来,想让方家指正。有人说这样的戏最容易演成话剧,特别像是那10个特务的出现。不管是他们的装束及动作、音乐,总觉得不像是戏,像话剧,歌舞剧。怎么说呢?要说整台戏,戏曲特点明显的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动作不多是真实的,有一点明显的就是一场中周文雍拉着没有轱辘的黄包车载着陈铁军的戏。这让我想起了京剧《骆驼祥子》的“拉车舞”,这里的设计虽不如《骆》剧复杂,但毕竟是戏曲化的。要说其他地方,这些表演却也不多。这就让人会容易觉得它的戏曲味道不浓厚。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戏曲化”一定得是出现那些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还有大段唱吗?或者是量的要求要到达一定程度。我想这个事情真的很难说。毕竟还是要考虑到它所表演的题材的限制。古代生活的戏自然比现代生活的好表现,现代生活的也因题材不同而表现难易有区别。所以,单一这条标准为定是不全面的。整体说来,这个戏还是戏曲的,毕竟各剧种戏曲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只是有一点大家的疑问较多,就是那10个特务。装束像是“上海滩”墨镜、风衣、鸭舌帽的黑道,表演更像是现代舞,还略带滑稽色彩,有几分周星驰电影的影子。关键这种表演方式是好是坏,是冲淡了黑暗统治的紧张,还是背离了整个气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主演欧凯明不仅长相气质上与周文雍显得相似,表演上也值得称道,嗓音清脆中带有厚重,嘹亮中显得饱满。崔玉梅扮演的陈铁军也给人印象很深,把几个不同情境中的人物塑造的很合体,而且还能看出她的变化及成长。表演中我们还能看到她的真感情,几次她多泪泳眼眶。
总的说,革命的理想照进了人生的现实,这个戏给了我们更多的是感动,还有粤剧那敢于创新的勇气及细致、认真的做戏精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