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年的粤剧历史,群星璀璨,名伶辈出。若要一一道来,恐怕要开列一串长长的名单。但不管以什么样的方程式去筛选,红线女三个字都不可能被遗漏,她所开创的“红腔”,在粤剧舞台上闪耀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被捧为经典;而作为晚辈的倪惠英,在唱做念打的演绎中,也长成了当今粤剧界的中流砥柱之一。身兼全国人大代表,广州粤剧院院长、董事长等多个重要职务的她,对粤剧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 2010年3月18日下午,在与多哈领导人洽谈业务的空隙,倪惠英接受了作者的采访。

倪惠英: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独霸天下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名言,用在粤剧身上也贴切不过。倪惠英对此有着深刻的解读。这位1981年就与红线女并肩获得广东省“粤剧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2005年获巴黎“塞纳最佳女演员奖”的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用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粤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处境和发展,彰显了粤剧艺术的雍容与自信。

在倪惠英看来,目前粤剧的地位,跟30年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30年经济发展的喷发期,确实一度让传统艺术无所适从,身陷尴尬,粤剧也不例外。表面上看,它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一去不返。但实际上,粤剧只是回到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应有的位置。文化多元化、多样化,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独霸天下。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多样化,艺术的分流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对整个社会文化形态而言,百花齐放好过一枝独秀。与传统艺术悲观论者不同,倪惠英认为粤剧很幸运,因为缤纷多彩的社会形态,为粤剧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时代土壤和生态环境,粤剧完全可以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倪惠英的从容自信自有来由。首先,外向型的海洋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消化能力,让粤剧在唱腔、表演、剧目等方面具备强大的创新品质,萨克斯、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已经成为粤剧固定演出乐器,就是生动的例子之一。另外,粤剧根基足养,有着非常深厚而广泛的观众基础。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粤剧的艺术和市场价值。粤剧不必惧怕其他文化形式的冲击,而是要在创新创作方式和剧目经营等方面促进自身的繁荣发展。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剧不是固化的,不是个静止、定格的博物馆。

当然,现时的粤剧市场现也自有苦涩。倪惠英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企业团体、老板或者政府部门“买单”看演出,光靠市民买票,经费自给率还不足开支的一半。她说,票房收入只占总收入的6.4%。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推动粤剧的市场化。2008年4月,广州决定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与其他6家文艺演出公司一样,随后被推上了市场。几个月前,由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合并组成的广州粤剧院挂牌,而南方剧院和江南大戏院被纳入市粤剧院旗下后将成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届时,南方剧院将被打造成一个“旅游剧场”,粤剧与其他地方剧种都可演出。在粤剧院从文化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后,倪惠英这位戏台上的“穆桂英”出任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从此,这位以前一心只想着如何把戏唱好的粤剧名人,开始谋划公司的生存问题。但由于粤剧艺术本身具有产品、精神产品的双重属性,政府的支撑仍然非常重要。

粤剧或将实现一次转身,或者绚丽,或者无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