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叔在2019年谷涌社区迎春文艺晚会上表演粤曲《鸾凤分飞》(通讯员尹文娟供图)
万江谷涌社区2019年迎春文艺晚会上,粤曲表演《鸾凤分飞》获得了全场掌声。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八旬老戏骨。他是萧伟晴,唱了50多年粤曲,耄耋之年为了传承,依然“活跃在舞台”。
听粤曲着迷,买来曲谱自学
萧伟晴生于1937年,由于爱好唱歌跳舞,年少时就加入了谷涌人民剧团,在生产大队的组织带领下,到全县各广场各公社参加剧团演出,从唱歌开始,慢慢转演戏。
晴叔说,自己之所以接触到粤曲,源于听到隔壁人家留声机播放粤曲。那时晴叔30多岁,隔壁家住着一位爱听粤曲的香港人,这位香港人每次回乡时,他总能听到里面留声机唱的粤曲。听久了,他就着迷了,从此激发了他学唱粤曲的兴趣。
当时,没有电视,没有卡带,也少有人会唱粤曲。但晴叔乐此不疲,买来了红线女、白雪仙、文千岁、任剑辉等粤剧名伶的曲谱在家自学。他以书本为准,凭着自己多年唱戏的知识基础,也能读懂曲谱的内容, “这首粤曲几拍,什么板,哪里下板,怎么唱,我都会看。”
后来,东莞成立了粤曲团,东莞县粤曲培训中心还举办粤曲创作培训班,当时要求每个公社指派一名人员到县粤曲创作培训班培训学习一年。晴叔幸运地成为万江唯一代表,参加了这次难得的全日制粤曲专业培训。培训时,除了学习唱粤曲,学员们还专门学习了一个月的写曲创作,这让他获益良多,终身受益。
粤曲培训班课程结束后,万江文化站找晴叔帮忙筹备成立万江戏曲协会。协会成立后,晴叔婉拒担任会长,只担任了名誉会长兼指导,专门培训协会成员。晴叔在协会工作期间,协会的演出从开始10多场增加到后来每年演出30到40场,不但赚得经费,还助力万江成功申请成为广东省“粤曲之乡”。
晴叔(左)多年前表演时的剧照
自编自导自演,村民划船来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晴叔是谷涌人民剧团骨干,为让剧团继续经营下去,他曾自编自导自演多个作品,其中歌曲《三对半》、现代剧《一个破碗》《三月三》得到很多公社的认可,并获邀以万江公社名义前往各公社巡回演出,单是《一个破碗》演出场次就达80多场次。
晴叔回忆道,当时,他主要负责指导及登台演戏。剧团的演出场次很多,尤其在中堂、道滘等公社知名度颇高,不单在逢年过节,就是平日里也会有很多人邀请剧团前去演出。剧团演的都是大戏,其中《铡美案》《苦凤鸾怜》《薛刚反唐》《白蛇传》《红灯记》《沙家浜》等15个长剧很受群众的欢迎。
村民听说剧团要来演戏,赶紧一吃完饭都马上携家带口划着船来看戏。水乡河涌交错,在舞台上都能清晰听见船只“啪啪啪......”开动的声音。一出大戏要连演几晚,他在剧团里担当文武生一角,至今还有人能记起他的名字。
2007年,晴叔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便隐退下来。而自从他到万江曲艺协会工作后,谷涌人民剧团因资金不足停办了。村里希望晴叔把它重新组建起来,不能让谷涌的传统粤曲文化失传,晴叔欣然答应了。
在谷涌曲艺社成立的几年来,在晴叔积极带动下,吸引了周边社区粤曲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大家为谷涌曲艺社添置了戏服、乐器、灯光器具,还主动每人每月捐出100元维持曲艺社日常费用。晴叔说,谷涌曲艺社就是没“行头”的“私伙局”。
晴叔在谷涌曲艺社唱粤曲
儿子儿媳当初因戏结缘
今年初,谷涌社区举办2019年迎春文艺晚会,晴叔受社区邀请,再次登上暂别多年的舞台,与徒弟一起出演《鸾凤分飞》,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戏功犹在,精彩的表演让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
晴叔说,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又多年没上舞台,没想过再上舞台。但村里希望,晚会能为新年增添喜庆,更想借此机会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谷涌粤曲文化,让他们参与进来,于是他才慨然应允。当晚演出气氛热烈,很成功,村民很喜欢,事后谷涌曲艺社还获得社区2000元的奖励,晴叔十分高兴。
与粤曲打交道50多年,晴叔至今有18个徒弟,有从小跟他学的,有从万江戏曲协会成立开始跟他学习了十多年的,也有连字都不认识、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到现在自己能在舞台上独当一面的。
值得一提的是,晴叔的儿子萧振华也传承了父亲的技艺和“使命”,多年来积极服务谷涌曲艺社。有儿子继续为谷涌曲艺社出力,晴叔十分安心。至于儿子是怎样开始演粤曲的,晴叔笑着回答: “在我还在谷涌人民剧团的时候, ‘陈世美’有两个儿子,是我儿子萧振华和萧振华如今的妻子扮演的。”晴叔笑得很开心,在他看来,是粤曲让他晚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也是粤曲让儿子儿媳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喜结良缘,让他这个普通家庭更加幸福。
目前,晴叔的家人依然支持他在曲艺社的活动。他说,唱粤曲使人的气血运行,身心愉快,对身体有很大好处。他坚持每天唱,每天都感觉自己神清气爽,日子过得十分充实,与同龄人相比,他并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我年纪大了,脑里没什么想法,就是唱好、教好粤曲”。
本稿件转载自东莞时报,由记者付碧强,通讯员尹文娟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