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英

秦中英,出生:1925年生于广州市黄埔区。
职业:20世纪50年代初,师从傅炜生学习粤剧写作,创作了《朱弁回朝》等影响较大的剧本。先后在新百花、义擎天、南方粤剧团和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担任专职编剧。是目前广东粤剧界年纪最大的专职编剧。

威水史:与红线女合作《昭君公主》,获1981年广东粤剧“百花奖”最佳编剧奖。

与唐峰合编的《袁崇焕》,获1984年广东省戏剧调演剧本一等奖。

1994年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为了写好一个本子,我可以整个星期不走出书房。我习惯这种寂寞,也接受了寂寞。
——— 秦中英

“我不要太长命,写了这么多的剧本已经够了。我唯一希望的是,多些年轻人来学粤剧编剧,能耐得住寂寞、愿意捱穷”,秦中英缓缓呼出一口烟。

这位广东粤剧界的“最老”编剧,在步入85岁之时,尝试着检阅多年来自己究竟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是那200多部脍炙人口的粤剧剧本,还是那孤灯照影、奋笔疾书的无数个夜晚?

9月11日晚,“秦中英粤剧作品展演”将在中山纪念堂举办,作为他从艺60载的首个小结,包括丁凡、倪惠英等一众名伶,皆会上阵助演。然而,在前天的演出新闻发布会上,秦老并没多言成绩,反而坦诚分享自己创作的苦乐,鼓励更多热爱粤剧的年轻人加入编剧行列。

苦:为名伶改戏 身不由己

编剧,在许多人心目中是一份特别具掌控力的工作。但秦中英说,电影编剧可能如此,但粤剧编剧则是在不停的“妥协”中成长的。“从一开始,剧本就是为演员度身定做。不符合演员气质和需求的戏,绝不是一部好戏”。

秦中英回忆,1980年,粤剧大师红线女和陈笑风准备到新加坡进行一次重要演出。两位老倌相中了秦中英的成名作《朱弁回朝》,邀请秦把写于50年代的剧本稍作修改。

不料,红线女和陈笑风在该剧的结尾编排上发生了争执。“一个认为主人公到最后应该死去,一个认为不死的结局比较好看。两位都是名伶,两个都很坚持,这可难倒我了”。

该如何做抉择呢?秦中英无奈之下,向当时的广州市文化局局长征求意见。“你是编剧,你有权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局长的回答让秦中英更加苦恼,他深深明白,剧本最终是交给演员来执行,演员不喜欢,演出的效果一定不好。

一番思考之后,秦中英索性写了“死”与“不死”两个版本出来。结果呢,两位老倌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互不让步。最终,秦老的《朱弁回朝》并没有收录到剧团赴新加坡演出的曲目中。

乐:不用坐班 可通读诗书

做粤剧编剧如此苦,怎样能坚持60年?“因为可以天天读书,不用坐班啰。这好像是不少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工作性质”,秦老笑笑。

他记得,以前每为红线女写完一个剧本,红老师总喜欢印好几份,派发给高校不同的教授提意见。历史教授喜欢从史实角度挑毛病,古文教授热衷于咬文嚼字,戏曲教授又调音改律……

最初,秦中英为此十分生气。他向红线女抗议,“我的戏不是给他们看的,他们又不买票”。好几次,秦老甚至甩笔说不改。然而,秦中英毕竟是“不服输”的,他觉得“被指指点点很没面子”。

从那开始,历史、诗词、古文、戏曲,他什么书都看,什么知识都学,创作水平也渐渐提高。“现在看来,多亏了是女姐(红线女)当初逼我学习,让我不敢偷懒,把许多书都读得滚瓜烂熟,到今天总算有些成绩”。秦中英始终觉得,粤剧编剧对于他而言,并非一种负担和压力,而是很好的修行和享受。“只要克服其中的苦楚,自然就会从中找到乐趣了。”

每当看到舞台上华丽的戏服、高亢婉转的唱腔,还有观众如潮水般涌入戏场、全神贯注的情形,作为编剧的他,便觉得是莫大的享受。

对话

谈创作 粤剧编剧非常寂寞
南都记者:60多年来,你是否从没停过笔?

秦中英:的确是的。第一,不知道为什么我能够这么长命(笑)。第二,我身体还可以,特别是脑袋也还很清醒,自我感觉同四五十岁时差不多。第三,我在这行久了,有许多老朋友,帮了这个写,就不得不帮那个写。最多慢一点,却不可以拒绝。

南都记者:已逝著名粤剧编剧杨子静说过“粤剧编剧是非常寂寞的”,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秦中英:肯定有。你看,现在有多少人还在从事专职的粤剧编剧工作。可能五个手指头就数完了。这一生我什么都没做过,只写过粤剧剧本。为了写好一个本子,我可以整个星期不走出书房。我习惯这种寂寞,也接受了寂寞。

说技巧 跟着观众走不信座谈会
南都记者:回顾你的作品,跨越逾半世纪,那你又是如何让这些剧本跟上时代的脚步呢?

秦中英:我喜欢看电视,但基本上只看新闻,我要知道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流行什么。而且我习惯每演完一个戏,就去听观众的反应,这是我师父教下来的。一散场就跟着观众走,他们不知道你是编剧,好不好都会如实说,千万不要太过相信那些官方座谈会的意见。

南都记者: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你在编剧技巧上做过怎么样的修改?有什么是始终不变的?

秦中英:年轻观众看戏,喜欢曲牌丰富的、剧情推进更快的。所以,我会在创作的时候多增加些小曲,丰富表现力。不变的是,粤剧创作一定是要沉下去的。20年前,我为创作医院题材《白燕迎春》,在省人民医院里一住就是半年,观察医护人员的生活。几个月前,我创作《何仙姑》,也到增城考察了很长一段时间。

勉后辈 只看书写不好粤曲

南都记者:很多人都喟叹,粤剧编剧可以说出现了一种断层的现象,青黄不接,你怎么看?

秦中英:事实上,粤剧编剧人才不少,前几年,政府还搞过粤剧编剧培训班。但目前这些毕业学员都没有从事专职粤剧编剧,写出来的剧本基本没有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年轻人大多只懂睇书而不读书,而写粤剧是需要很深的古典文学基础,这样写出来的曲才漂亮。

南都记者:那怎样在这方面加强呢?

秦中英:粤剧编剧是没有捷径的。年轻人,只看书并没有用,一定要读,唐诗宋词元曲古文,都要读到滚瓜烂熟,直到把整本书背下来为止。我现在还带了5个学生,都是当时编剧培训班的尖子。他们当中有三两个算是写得了,却也不着韵,主要还是太浮躁,沉不下去。

南都记者:你有什么想对年轻的粤剧编剧说吗?

秦中英:我真的是很着急,希望你们多读书啦,世界什么东西都是越用越少的,只有知识是越用越多。

南都记者:今年你已85岁了,有何生日愿望?

秦中英:希望观众多点支持粤剧。我知道,有些人一辈子没看过粤剧,却坚持说粤剧不好看。但你知道吗?那些千奇百怪的娱乐节目,大部分是老外已经看到腻的东西,如果我们还当成新鲜宝贝的话,会被人笑话的。我们还是要发扬岭南本土的东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