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还没有到年,我就一直很期待一样东西――粤剧。这些年不知怎么的,竟迷上了粤剧,所以还没到年就一直在期待。村里的那一文化楼是在三年前盖好的,按照村里的风俗,新盖好的文化楼要请剧团来唱戏,要唱够三年,而今年刚好的就是第三年了,而明年不知是否还请剧团来,于是心里更是期待剧团的到来了。

剧团从年二十一七就开始上演,连续三晚。年二十七晚,因为有事去不了,年二十八又是如此。年二十九就是最后一晚了,所以早早地吃完饭,收拾好就直奔文化楼。可能是因为自己来得有点早,篮球场上还有人在打篮球,文化楼下还没有什么村民在场下,场上只有剧团的人在练唱。快到八点的时候,渐渐地才有村民拿着椅子过来,但大多都是老人或是一些小孩。到了八点的时候,剧团才开始演出,可能是天气寒冷的缘故吧,到场的村民只有一百多人。

虽然自己之前很期待,但是看了第一场之后,觉得很失望。年二十九晚演出的是《三对巧姻缘》。第一场主要演出的是太子因战事而与西凉将军作战。但是打斗的场面却一点也不衔接,松松散散的。那些卒下在与太子对战时,太子的矛还没开,他们就开始翻跟斗了,没有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相反的,倒是有一种看笑剧之感,因为场下的村民大多都在笑的。再说,四个随从,不用仔细看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其中一两个随从的两条帽带是没有的。而且在退场时,一两个随从的脚步看起来根本不像是在唱戏的那种,就跟平时走路的一样,没有一种给人认真演出的感觉,没有那种专业性。更可笑的是,八名随从要站在一旁时,竟有一两名随从在讲话!但是继续看下去,还是觉得好看,剧团的演出衣服跟团员的动作、语气深深吸引了我,好像要去跟他们讨教他们啊。

因文化楼盖的高大,设备齐全,整场戏进行的很顺利,不到十一点,演出就完毕了。看着场上团员的演出,场下稀少的村民在来来回回的,忽然很怀念以前搭竹棚看粤剧的时候。

记得以前村里还没有盖文化楼的,每次到了什么年利时都会请剧团到村里表演,搭竹棚当舞台。大约晚饭后,村里面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会手拿一两张凳子,或拿一两席子到场下找个好位子。演出还没开始,场下就己是人山人海了。演出一般从七点多开始,大约十二点结束。团员们卖力的演出,村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看到精彩时也会报以热烈掌声。夜深了,小孩子在席上睡着了。在结束时,大人们再背着他们回去。完毕后,村民们还沉溺在故事当中,边走在回家的路上边还说着刚才剧团演出的故事。不像现在的,村里每到有大戏可以看的时候,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或是一些不懂事的小孩子去看,当我们这些年轻人去看,都会被别人笑称“老人”的。

虽然粤剧已被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如果没有人去重视他,那又有什么用呢?就算剧团演出的场地改善了,头上有了耀眼的光圈,但如果没有我们去重视,去欣赏,去保护,粤剧最终还是会走向没落的。

今天路过长寿路时,看到来往的一些人拿着凳子前往戏台,那个竹棚式的戏台让我很怀念以前的时光,故以笔记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