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生
剧团主要表演岗位。传统粤剧十大行当中并无“文武生”的称谓。20世纪20年代,大中华戏班的班主小武靓少华为了加强该班实力,邀请擅演《西河会》的名小武靓仙加盟。鉴于靓少华和靓仙都是名噪一时的小武演员,在排名上难分先后,且考虑到自己的表演属于武戏文做的风格,靓少华乃首创“文武生”一词,自己担任文武生,靓仙担任正印小武,一方面是显示两人互有区别,另一方面亦对外表示与靓仙不分轩轾之意。其后各戏班纷效此称谓。在剧团转成“六柱制”后,“文武生”这个名没有变,但实际含义却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由原意是平衡戏班演员排名位置的需要,变成是剧团内部老倌利益的重新配置,是“六柱制”中最重要的一条柱。“文武生”的称谓是向观众宣示该老倌文武全才,能够主演舞台上各类型男角色,即剧团的第一男主角。所以文武生并非表演行当,而应是剧团舞台表演的职责岗位。各地方剧种的演出,都是根据戏中人物所归属的表演行当去派角。粤剧独创了文武生这个职责岗位,打破了严格的行当界限,淡化了行当专项表演。无论从名称或具体内容,它都是粤剧特有的一种现象。
第三小武
戏班演出职责岗位。属于小武行当。是戏班(剧团)中,按艺术能力和职责排列第三的小武。其舞台表演职能及须掌握的技能与小武行当相同。过去按戏班中不成文的惯例,戏中凡有会武艺的反派青年男角,都由第三小武负责扮演,例如传统粤剧《西河会》中的郭崇安、《武松大闹狮子楼》中的西门庆等角色。因为他们多与演正派人物的正印小武演对手戏,比较熟悉剧情和对方的表演风格,所以戏班中正印小武因故不能参加演出的话,往往就由第三小武越位顶角演出。
第三花旦
戏班演出责职岗位。属于花旦行当,是戏班(剧团)中按艺术能力和职责排列第三位的花旦。其舞台表演职能及所须掌握的技艺与花旦行当相同。剧团实行“六柱制”时正印花旦和第二花旦都是“六柱”中的台柱,她们演出时扮演的都是正面人物,而一些淫妇、奸妃等反派配角,就由第三花旦担任。另外,日场按例六条台柱都不参加演出。既然正印花旦和第二花旦都不参演,就轮到由第三花旦扮演剧中女主角。所以第三花旦除了懂得配演的戏外,还要能够担纲演出女主角。此外,第三花旦在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中遵班例要扮演罗伞女跳罗伞架,在《玉皇登殿》中又要穿扣仔扮演桃花女跳桃花女架,在《天姬送子》中要踩跷扮演担罗伞。这样不同表演风格、不同表演技艺的角色,都要集中到第三花旦身上,所以传统粤剧戏班有句俗话:“逢三难做。”意指第三花旦须有扎实的基础,掌握较全面多样的表演技能,才能逐步胜任第二花旦和正印花旦的演出。第三花旦的主要职能是演淫荡、奸诈的反派女配角,像《武松杀嫂》中的潘金莲、《封神榜》中的妲己等角,与京剧的泼辣旦和刺杀旦相近似。还有一些小旦类的角色,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也属于第三花旦应工的范畴。
粤剧《玉皇登殿》中的桃花女
打武棚
演员基础训练科目。现在戏曲学校和艺术学校等正规培训单位称“跟斗课”。京剧称“毯子功”。粤剧过去的科班和培训机构下乡演出时,随戏班生活和练功的学员,都是在临时由竹木搭建的戏棚上学习翻跟斗,戏班将在棚上“打武”的训练习惯称之为“打武棚”。
一字马
打武棚基础训练项目,又叫“开一字”。双腿在地上分开成“一”字的形状,故命名为“一字马”(“马”字作“马步”解)。一字马又分正一字马和假一字马两种。正一字马是演员坐在地上,双腿紧贴地面向左右两边分开,直至成“一”字形。它多出现在基础训练中作为拉松演员双腿韧带、增强腿部柔韧性的辅助性训练。假一字马是演员坐在地上,双腿一前一后紧贴地面伸直。它多在舞台演出中,用作一整套程式动作结束时的静止扎架动作,或是在武戏中使用反复多次纵身跳起落地的一字马来表现马力不支、马陷淤泥等规定情景细节,粤剧称为“跳一字”,京剧叫“劈岔”。一字马是粤剧演员身段腰腿功和打武棚训练的必修项目。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