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成立于1992年11月7日。由时任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倡议创立并兼任会长。永远名誉会长林余宝珠。秘书长(法人代表)是时任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刘长安。1994年起,秘书长(法人代表)由时任广州市文化局局长曾曾龙出任。
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作为民间社团,旨在集结社会力量,为粤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基金会的成立得到了林余宝珠、何鸿燊、林文恩、戴德丰、梁秋、林伯欣、梁洁华、霍林淑端、林凤娥、陶开裕等热心人士以及一批单位的支持和帮助,筹集到一笔资金,并通过管理和营运增值,用之于激励优秀剧目创作,支持粤剧艺术改革创新,改善粤剧演出团体的装备,活跃粤剧演出,扶掖粤剧艺术人才,支持群众粤剧活动。每年用于支持粤剧事业的资金100多万元,最高时达300多万元。
多年来,基金会主办或参与主办了许多重大的粤剧艺术活动,如第二、第三、第四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汪明荃暨香港福升粤剧团两次赴粤巡回展演,罗家宝虾腔演唱会,林锦屏粤剧艺术专场,郭凤女粤剧艺术专场,梁淑卿粤剧艺术专场,陈自强粤曲作品欣赏会,卜灿荣作品音乐会,省、港以及美、加等地粤剧古曲义演,粤韵春华——省港澳群众粤曲大赛,羊城群众粤剧大联展,羊城少年儿童粤剧粤曲大赛,尊老康乐粤曲大赛,省、港、澳及梧州等地记者粤曲演唱会,广州市粤剧私伙局大赛等。为了活跃粤剧在广州的演出,基金会还出资与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演出公司联合举办每月定时、剧黄金演出周”。
为繁荣粤剧创作,基金会重点资助了一批粤剧剧目。如新编古装剧《睿王与庄妃》、《骄后武则天》、《金陵残梦》、《王子与蛇仙》、《玉带情冤》、《武松》、《林冲》、《梦惊西游》、《花月影》,现代剧《春到梨园》、《野金菊》、《土缘》等。为加强粤剧理论研究,基金会出资参与主办粤剧综合性刊物《南国红豆》,并利用各种大型粤剧艺术活动的机会开展粤剧艺术改革和体制改革的研讨活动,出版了第四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理论研讨文集《面对的挑战》,还连续多年出资出力支持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的“抢救粤剧名人名剧名曲工程”,参与主办《粤剧大辞典》编纂工作。还出版了振兴粤剧丛书,包括《广州粤剧剧作选》、《陈自强剧作选》、《黎奕强文集》、《秦中英剧作选》、《吴建邦剧作选》等。
为促进粤剧人才的成长,基金会参与了市属粤剧团人员争取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工作,参与举办了多届省市青年粤剧演艺大赛,协助政府文化部门开办了1997届六年制粤剧表演中专班,资助了多名省粤剧学校的贫困学生。
基金会与海内外粤剧界建立了良好关系,成为海内外粤剧界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之一。该会出资并参与主办了大型电视片《粤韵四海情》的摄制。该电视片记录了当今粤剧在美国、法国、荷兰、德国、比利时、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的活动情况。
在致力于粤剧振兴的同时,基金会还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充分利用粤剧舞台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曾与广东省民政厅联合举办“市级领导扶贫粤曲义唱晚会”,筹得善款人民币1285万元,港币204.9万元,不但为扶贫济困筹集了资金,而且对促进各地政府重视粤剧起到一定作用。参与主办为华东特大水灾的赈灾义演,筹得人民币168万元,在湖北省监利县重灾区捐建了一所“粤韵卫生院”。又曾与中国大酒店、广东电视台等合办“新春慈善粤曲义唱晚会”,筹得人民币340万元,分别捐赠以资助贫困地区艺术人才培训为宗旨的“中国朝霞工程”、广西慈善总会和广东河源贫困山区扶贫助学。基金会还设立扶危济困专项资金,经常慰问老弱病残的粤剧工作者并发放补助金、慰问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