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光绪二年(1876年)的荣华楼,近日迎来了135周年生日,但遗憾的是,由于面临铺租涨价压力,这家百年老店将被迫改变传统经营模式———这座广州现存为数不多的百年老茶楼至今仍保留唱粤曲的传统,这意味着,街坊又少了一家“又平又靓兼有粤剧听的茶楼”,茶可以继续喝,粤剧就冇得听了。感叹之余要说一句大实话:迟早的事。
首先,粤剧如今在省城已经风光不再?过去虽然四乡(编者注:以前广州的四个郊县,番禺、花都、增城、从化)也有戏班,但粤剧发烧友要看高水平的粤剧演出,还是要坐船坐车到广州来。现在,要看粤剧恐怕真的要到珠江三角洲的“乡下”去了———佛山包括顺德的粤剧气氛就比广州要浓厚得多。
其次,听戏看戏的人以老人家居多,尤其是茶楼不是戏院,有粤剧听无非也是招揽生意的一种手法,当然也不排除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动机。但是正如茶楼方面对报界所言:“每天下午2点到5点,粤曲茶座10元一盅两件,包茶水又能听粤曲。”这样的生意在物价不断涨铺租年年步步高的广州怎么做?
说到传统文化的保育永远是声音很大成效很小的。让粤剧灭亡这样的事情谁都不答应,但是试问各位老广州新广州,你一年会看几场粤剧听几场粤曲上几次类似荣华楼这样的粤曲茶楼?我自己诚恳地回答:一次都冇。若然只是为了撑场而去,那只是友情或者感情。没有了真正的需求,就像鱼离开了水,无论如何伟大的传统都会竭泽而亡。粤曲在荣华楼唱不下去,只是传统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式微的一个缩影。
然而,无论政府还是民间,若是有心,加一灶火既是应该也是可能。一只田鸡四两力,若然大家出力,粤剧粤曲的彻底消亡至少是可以推延的事情。
比如说,粤曲茶座虽然不能天天开,但能否一个月开一次呢?又比如,现在这选秀那选秀多如牛毛,为何不能来个粤剧粤曲为主题的选秀呢?又比如,小朋友学钢琴学提琴学芭蕾,为何不能开个班教小朋友学粤剧呢?亚运会开幕式可以请人来唱首“落雨大水浸街”,为何不能敲锣打鼓上演一出六国大封相呢?总之,若要弘扬,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并非完全没有发挥的空间。只是利益时代,文化保育说穿了,吃力不讨好不讨利。当下的现实是,无论电台还是电视台,要想看到听到一出完整的粤剧都很难,甚至能够听到一首完整的粤曲都难。世道如此,一家荣华楼的粤曲茶座“停播”,真的没有什么意外需要长吁短叹。
广州人把粤剧叫做大戏,以前说睇大戏就是看粤剧。广州人又把西洋歌剧叫做鬼佬大戏。每逢路过歌剧院之类的宏伟建筑的时候我就醋意盎然。如果政府像对鬼佬大戏一样热情百倍地对待粤剧粤曲,粤剧粤曲又何至于潦倒到如此地步!说实话,我也不相信广州有多少万人看得懂甚至热爱西洋歌剧。至少我固执地认为,在广州看得懂粤剧并且热爱粤剧的人一定会比看得懂热爱西洋歌剧的人要多得多。说到底,不是一个千年老城的审美判断的问题,而是一个号称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价值判断的问题。
是的,假如有人问你:哪去了?答曰:去看《托斯卡》。多有面子!多么气派!如果回答是“去听粤曲,10蚊一盅两件”,那那那,那几乎是说不出口的呀。我其实也一直发自内心地支持歌剧院,我觉得广州真的需要有这样一座音乐的殿堂,但我也希望,广州还能多一座粤剧的殿堂。现在,两座殿堂,一座在珠江边,一座还在梦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