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广东粤剧院的艺术青年们,激情在酝酿,力量在聚集,剧院的空气似乎也要燃烧起来了,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首届传统艺术青年技艺大赛开赛锣鼓即将敲响!院领导对首届大赛十分重视,在全院会议上多次动员,梅院长指出:比赛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强化青年艺术人员的责任感、紧迫感,推进教学,改进团风、院风。在大赛宗旨的指导下,各团班子集思广益,积极调动全团力量,全力投入到大赛筹备活动当中。
  各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应赛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各有成效。对于大赛中必考的传统内容,如南派的“韦陀架”、“南拳对打”、“桃花女架”等,唱功的“木瓜腔”、“罪子腔”等,一团主动攻关,请来前辈专家传授教导,群策群力,解决难题。如请来刘美卿老师教授“推车”,翁汉扬老师教授“韦陀架”等等。二团、青年团的青年们也没错失这些难得的机会,纷纷来体验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一招一式认真学习粤剧传统的精华。年轻人这种好学精神,得到老一辈艺术家的赞赏。
  在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青年演员都在紧张地进行个人项目的准备工作。艺术是具有个性的,正是有了百花齐放,祖国的艺术大观园里才能繁花似锦、一片盎然。谁能说今天年轻的粤剧演员就不是明天风姿各异的粤剧流派代表?在各团参赛组织工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结合业务工作和个人特点,指导演员自选参赛项目。二团青年技艺大赛领导小组介绍他们的做法是:根据演员的行当、声线等各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以促进对团内行当的适当培养和挖掘。青年演员自选的折子戏中不但有花旦、小生的戏,还着重武旦、彩旦、老生、文丑等行当。
  大赛逼近,青年们的紧迫感溢于言表,常常在师兄弟排练之时,在旁观察揣摩,然后回去暗自下苦功。有了良性的竞争,才有长足的进展。初生之犊热情高涨,都希望能一展身手,崭露头角,所报折子戏数目可谓历年之最。一团、二团的折子戏有接近二十个,而日前青年团举办的领导、专家内部审查参演折子戏剧目,竟达二十个,据其团长介绍,还有四个质量不错的折子戏因时间关系还未审查。
  鲜花盛开,是园丁的汗水浇灌而来。在酷热的排练场上,令人感动的更是他们:关国华、谭朗标、梁建忠、梁松峰……这些亲切的前辈专家们,耐着暑热,给青年们排戏、指导,他们为传统剧目加工、提高,为青年演员度身订做,重新编导、设计音乐……剧院导演们梁建忠、梁松峰、陈小莎都担负繁重的任务,在短短十几天里,他们最多的要拿下八个?折子戏。他们的汗水和演员的汗水都洒在排练场的地毯上,一节戏排下来往往要换两三次衣衫。但是他们乐于付出,他们衷心希望苗子茁壮成长。
  国内一位文人学者曾说过,人生并不是一场你胜我败的角逐,而更像一场前赴后继的接力赛。“首届传统艺术青年技艺大赛”着重的也不是成败,而是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体验与感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