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不超过12 岁的孩子
下午3 点多,东莞市道滘镇晓东小学放学的铃声响过,当一些孩子已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有一群孩子则急忙冲上了顶楼练功房。练功房四周靠墙放着凳子、音响,角落堆放着鞋子和红黄两色练功带。
这群孩子都不超过12 岁。只见他们换鞋、扎上练功带,随着音乐响起,例行的热身基础训练开始了,走场,然后是身法动作。60多岁的专业教师李老师说,这训练的就是最开始的“亮相”,最能体现一个表演者的功力。
小演员获“金花”“银花”奖
一圈走场下来,12岁的黎颖琳就从孩子们中脱颖而出,表情、身姿、动作,一板一眼,颇具“韵味”。能做到这一步,和她已练功5 年多大有关系。刚参加这个训练班时纯粹是因为她自己喜欢,而不是因家长逼迫“被喜欢”,虽然爱上粤剧最开始也是因为爷爷奶奶爱看。
5年多时间里,黎颖琳因为辛苦“哭过”。虽然上台还是有些紧张,但得了多少奖她已经不记得了。最近一次是在今年4月,她表演的小粤剧《刘胡兰就义》代表东莞市参加广东省第三届小梅花总决赛,获得了“金花”称号。
事实上,在道滘小孩唱粤剧得奖,黎颖琳并不是头一个。早在2003年,刘嘉欣表演的小粤剧《小岳云从军》参加中国第七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表演获得银花奖。
学粤剧从娃娃抓起
2005年,身为粤剧之乡的道滘在东莞市率先倡导“学粤剧从娃娃抓起”、“粤剧进校园”等培训理念并付之行动,同年成立镇青少年粤剧曲艺培训中心。除了两家小学外,去年还拓展到了镇内幼儿园。
几年下来,参与培训的孩子已经不再局限于道滘本地人,连新莞人的子女也参与其中,这帮“娃娃兵”也多次在省市表演舞台亮相。去年6月25日,86岁高龄的红线女老师专程造访道滘,当年仅3岁的韦嘉宜唱完一曲《红豆相思》时,红线女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如今,道滘共有3间学校办起了训练班,老师都是同一批人。
上了初中没时间训练
虽然这些孩子已经会排节目,但他们的未来却不在“粤剧”这条路上。黎颖琳的梦想是当一名舞蹈老师,希望有机会去省里表演,但最现实的却是一年以后的中考。和以前训练班内的师兄师姐一样,上了初中后他们就开始脱离这种每周几次的训练了。梁老师称,粤剧进校园还没有普及到初中,除了课业繁重外,初中生自主性更强,有孩子觉得粤剧“老土”。
目前,对于初中生只有假期的短暂粤剧培训。但就算是小学生的规律性训练,李老师也并不很满意,连压腿这种基本的形体训练都没有。更令这些专业老师们有点“遗憾”的是,这种第二课堂就是“速成班”,“要求的是尽快出节目有效果,而忽略了基本功的培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