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剧之乡,顺德粤剧曾有过怎样的辉煌,在粤剧风光不再的年代,这些民营粤剧团处于怎样的发展境地,还有哪些人在粤剧的舞台上坚守?顺德粤剧的未来又将归于何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牡丹戏曲艺术团团长何丰仪、谭若海夫妇,庆凤鸣粤剧团团长陈建国,且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本期策划/文字

珠江商报记者张荣华

一声金锣响,好戏下乡来。

日前,已经迈进第十一个年头的“农商银行之夜”金秋粤剧村居巡演又再度启航,作为顺德粤剧曲艺界一年一度的盛事,由顺德粤剧团、牡丹戏曲艺术团、庆凤鸣粤剧团、大龙凤粤剧团、鸣之声粤剧团、祥新星粤剧团、艳阳天粤剧团等本土知名粤剧团演出的20场精彩好戏将陆续送到顺德各镇街村居,顺德的戏迷们可尽情一睹各大粤剧名伶的风采,好好过一把戏瘾。

作为顺德粤剧名旦,顺德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何丰仪自1975年入行以来,唱粤剧已有40个年头。虽然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但她和丈夫谭若海所在的牡丹戏曲艺术团仍活跃在粤剧的舞台上,就在此次巡演活动中,就有大良、勒流、伦教四个村居点了他们的戏。

牡丹戏曲艺术团位于大良甲子路教堂旁的巷子中,门楣上挂着顺德老领导黎子流先生亲笔题写的“戏曲名苑”四个大字,这里每星期有两晚固定聚会,香港、广州、珠海、中山、佛山等地的朋友都喜欢来这里唱上一曲。除了来这里唱一曲“过下心瘾”的粤剧发烧友,也有一些爱好粤剧的大老板,会包场请整个艺术团去演出,再者,就是由企业或私人赞助,请他们去村居表演。

牡丹戏曲艺术团在2013年正式注册挂牌之前,一直是一个业余的“私伙局”,除了何丰仪、谭若海这两位当年顺德粤剧团的“台柱”之外,其他人多是爱好粤剧的发烧友,当然也不乏获得曲艺各奖项的优秀人才,但他们唱粤剧不为赚钱,只为兴趣爱好。

而庆凤鸣粤剧团团长陈建国差不多在30多年前,就一直带领着民营粤剧团靠四处演出“揾食”,一直至今。他们都曾经亲历过粤剧最辉煌的时代,谈及当年的盛况,三个人都不自觉眉飞色舞,两眼生辉。

顺德粤剧曾经很“威水”

1975年,还在上初中的何丰仪被选进顺德县粤剧团,出生于粤剧世家的谭若海比她早三年入行,那时他们演的大多是样板戏,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才迎来了粤剧的“黄金时代”。

何丰仪还记得文革结束后一两年,当时的高鹤粤剧团大胆恢复传统古装戏《碧血染云崖》,来顺德演出时轰动极大,顺德县粤剧团还在勒流演现代戏《洪湖赤卫队》,“那晚我们只卖出7元的票,人家那边爆晒棚”。受此启发,顺德粤剧团马上急谋对策,时任顺德县委书记的黎子流顶住压力让顺德粤剧团排《三打白骨精》,由何丰仪演“白骨精”,谭若海扮“孙悟空”,此剧一经演出风头一时无两,连演两年,几百场竟然场场爆满。

后来他们又排了《钟无艳》《白蛇传》《小刀会》《风月救风尘》等,差不多是演到哪火到哪,何丰仪记得《钟无艳》在江门大戏院12天演了32场,有好几天是一天连演4场,创下了当时的全省记录。“从早上6点钟开始化妆,到晚上12点散场,每场演三四个钟头,根本不用卸妆”。那是一个粤剧再也回不去的鼎盛时期,娱乐的贫乏,再加上文革对传统古装粤剧长期的禁锢,一旦“开闸”,观众的热情彷如洪水般汹涌而来。何丰仪说当时江门文体局还批评一些单位竟然不上班跑去看戏,她笑言:“只要你着上戏服,不做(戏),都有人睇。”后来,《白蛇传》在南海会场演出时也是万人空巷,连演45场,每场3000多人,场场爆满,很多地方的都是包大巴车过来观看。

面对演出市场的“供不应求”,顺德粤剧团让何丰仪、谭若海这两位“台柱”带领宣传队一众演员另开顺德粤剧二团去四处巡演,他们出广州,到阳江、经茂名、湛江、最远去到广西北海。那时顺德粤剧团风头甚至盖过省粤剧团,但不管演多少场,有多少观众,何丰仪他们都只是每月拿几十元的固定工资,谭若海说:“超过夜晚12点,才有两毫子(两毛钱)的补贴”。

而对于陈建国所带领的民营粤剧团来说,那是一个比较容易“揾钱”的时代。陈建国16岁入行,他入行的理由很简单,改革开放之初,读完中学没事做,就去桂洲东风粤剧团跟舅父、舅母学做戏。在他22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惠州龙凤剧团的团长了,这是一个家族式民营粤剧团,他的妻子是“当家花旦”,两个小姨子是“二三花”,再加上舅父舅母,他自己除了联系业务,又能演又能任乐师,剧团成员差不多都是自家人,从一开始,他们走的就是“自筹资金、自谋出路”的发展路线。跟顺德粤剧团经常在剧院演出不同,他们大多走的是农村市场,在陈建国看来,不一定要科班出身,舞台经验最重要,他们去到韶关、江门、惠东、海陆丰等地,演的也多是《春风秋雨又三年》《乞儿闹公堂》《风雪悲田园》《孟姜女哭长城》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我们去到一个地方,白天不见人,晚上唱戏的时候几千人,还有人送花生、鸡蛋给我们,真的好过瘾。”更过瘾的是,在顺德粤剧团演员每月领几十块钱工资的时候,他们这些民营粤剧团反倒一年可以“揾”到上万元。

粤剧风光不再,有人转行有人坚守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更多娱乐方式的出现,粤剧开始由盛而衰。最明显就是电视以及轻音乐歌舞团带来的冲击。1984年,盛极一时的顺德粤剧团停办,何丰仪被调去佛山粤剧团,丈夫谭若海则因为有着极好“毯子功”功底,而去了顺德文化局办的“星辰轻音乐队”伴舞,谭若海经常随着音乐队四处演出,每晚跳霹雳舞让他觉得太辛苦、压力太大,于是转行做游戏机。两年之后,何丰仪也离开佛山粤剧团,回到顺德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因为经常有一些爱好粤剧的海外乡亲慕她的名,请她陪同唱粤剧,直到如今,她也是以这种业余的形式重回粤剧舞台。

而对于民营粤剧团来说,日子更加不好过,很多粤剧人才纷纷转行,陈建国也想过转行,他说:“俗话说不熟不做,粤剧一来是自己的爱好,二来也比较熟行,再说转行也不知道做什么。”于是他决定依然坚守。

好在剧团都是自家人,人工比较少,在粤剧市场最低迷的时候,他们在汕头、汕尾、湛江等一些地方,通过私人老板赞助,或者逢“天后诞”“观音诞”等,有一些善男信女捐钱出来演“神公戏”,一年下来也能有两百多场的演出。他们还是以农村市场为主,“西樵的每一条村,我差不多都去过”,陈建国说粤剧演出有两个旺季,一个是春节前后,一个就是重阳前后,俗称“春秋班”。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环境的好转,一些先富起来的老板开始赞助敬老宴或者慈善宴,以及政府的扶持,粤剧又开始平稳发展起来。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陈建国说他们也会在唱腔、唱词上做一些改进,并且现在剧团的大部分演员多是从粤剧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他说:“做戏的人才以广西、湛江的比较多,顺德作为‘粤剧之乡’,识唱粤曲的可能有几千人以上,但真正靠这个‘揾食’的只有几十个人。”

1994年,停演10年的顺德粤剧团又重新组建起来,莫延祥任团长,性质为民办公助、自由组织、自负盈亏。2007年7月,顺德粤剧团在香港新光戏院连演8天10场,几乎场场爆满,2011年,在顺德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顺德粤剧团首次赴美五城市巡回演出,平均上座率达95%以上。2013年,牡丹戏曲艺术团应香港联谊会杏坛同乡会之邀,也登上了香港新光戏院的舞台,当晚全场满座,一票难求。“都演了四个节目了,还有人想揾票入来。”观众的热捧让何丰仪、谭若海他们这些粤剧名伶备受感动和鼓舞。

虽然粤剧的风光不再,但仍有许多对粤剧情有独钟的人在坚守,除了顺德粤剧团、牡丹戏曲艺术团、庆凤鸣粤剧团之外,顺德还有大龙凤粤剧团、鸣之声粤剧团、祥新星粤剧团、艳阳天粤剧团等一些民营粤剧团。粤剧从曾经有过的辉煌到萎缩,到现在摇旗呐喊要繁荣要振兴,对于政府牵头,企业赞助这种送戏下乡的活动,他们自然是拍手称好,但未来呢,顺德的粤剧将归于何处?

“二十年后,这些爱听粤剧的老人走了之后,你们唱给谁听?”曾经有人问这样问陈建国,他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顺德不缺粤剧人才,现在大良、容桂、均安、龙江、北滘等各个镇街都开展粤剧进课堂活动,培养少儿粤剧人才,牡丹戏曲艺术团也承担培训青少年粤剧爱好者的工作。但谭若海、陈建国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谈到“边个来睇”,即观众的培养,没有观众,粤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