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古大王19岁

“北方评书里的‘店小二’,南方叫‘伙计’;‘掌柜的’,我们这里则叫‘老细’……‘讲古’和北方的评书是同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存在很大差别。它扎根于广东粤语体系,采用很多本地的方言俗语,很多段子都来自民间故事,自成一套体系。”一见面,19岁的“讲古佬”彭嘉志就给记者上了一课。

彭嘉志是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大二学生,地地道道的广州人。“我四五岁时就喜欢听外婆讲故事。长大一点后就每天听电台,听《西游记》,听《水浒》,端着饭碗时也在听……”

“不但喜欢听,我也喜欢讲。有一次。历史老师叫我讲一段《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准备了一下,走到台上,讲的效果还不错。下来后有个同学就跟我讲,‘你好像讲古佬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这才知道有这么一个职业。”长大后的彭嘉志拜师颜志图学艺,成为广州最年轻的说书人,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彭嘉志在广东电视台举办的说书比赛中拔得头筹。

如今,每逢周一、三、五,彭嘉志下午六时从天河出发,挤两小时的公车,从城东赶到城西,脱下T恤,换上长衫,摇身一变,成为广州鹅掌坦周记饭店里的“讲古彭”,再回到家里已经是夜里十一时。

讲坛上,19岁的“讲古彭”颇有“大将之风”,起伏激昂,抑扬顿挫,缓急有序。光听声音,只看背影,你绝对不相信那是一个19岁的讲古佬。虽然报酬不多,但他每次都会坚持过去:“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乐意讲。在讲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快乐!”

讲古就是生活

痴迷讲古的彭嘉志说现在自己的生活与讲古很难分开:大学里学的是历史;空闲时间就逛广州的大小图书馆和旧书市场,收集人物故事资料,琢磨如何用广东话表达,让故事曲折吸引人。

“说书其实不是说,是演!”为了说好武戏,彭嘉志除了每周六要去体育馆学习武术,还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拉二胡、唱粤剧;连看电视都挑香港SHOW场节目,学习他们如何营造轻松的氛围,通过互动将观众拉近。“我在学校讲的时候,还将校园题材和学生喜欢的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融合到里面去。不再是单纯地把书说完,而是研究每一个段落、句子、字词如何讲,穿插一些包袱、悬念和笑点。这样做就让‘讲古’有了新鲜的血液。”

古王的感叹

“说实话,搞这个有时候挺闷的!遇到听众不多也是个尴尬的事,在酒楼里有时候一个月里每天就那么一两个客人在听,甚至有时候就是我就是一对一地讲……这就需要你耐得住寂寞。”

“但是有时候碰到下雨,也有客人打电话给我,问我今天还来不来?所以,即使只有一个听众,我也要坚持去。”

“现在社会发展了,娱乐方式都是即时娱乐。而评书是在细节上精雕细琢的艺术形式,难免显得很闷,很拖沓,但是它的魅力也就是在这说、评、打、站、做的一系列细节上,如同可乐与茶艺之间的差别。”

“我相信传统艺术的前景。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也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这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机遇。”

现在,彭嘉志和师兄师姐们,已经设立了说书网,推广讲古艺术。

(摘自 《新快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