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诞辰110周年,广东粤剧工作者联谊会从本月开始陆续展开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最为瞩目的是9月30日晚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的纪念演出晚会,届时,85岁的红线女将亲自登台献唱,用真情实感演唱马派名曲。欧凯明、何笃忠、梁耀安、黎骏声、麦玉清、蒋文端、曾小敏等一众名伶也将倾情演绎马师曾生前的经典名剧片段,以纪念这位对粤剧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
红线女反串余侠魂
唱“乞儿腔”
马师曾最为人所钦佩的除了创立马派唱腔外,还有他在粤剧中率先使用方言俚语,引用西乐伴奏,第一个在粤剧团中使用女花旦。他从事粤剧表演近半个世纪,共演出剧目400余出,拍摄影片约60部,撰写剧本90多个,为舞台、银幕塑造出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其中他的丑生演绎最为令人叫绝。他独创的粤剧唱腔音乐艺术的瑰宝——“马腔”,饮誉海内外,历代传唱,经久不衰。他进行粤剧艺术革新,影响了广东各个大小剧种的发展。
在日前接受采访时,红线女说:“我不是粤剧大师,他(马师曾)才是。”她说自己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在马师曾剧团学戏,后又与大师同登舞台,在长年的切磋学习中,“我自己的风格也受到了马派的影响”。在此次纪念系列活动中,红线女对这位亦师亦友的粤剧同仁处处流露着敬仰之情,她自告奋勇要为晚会“打头阵”,还要压轴演唱《荔枝颂》。对于“打头阵”演唱的曲目,红线女向本报记者透露说:她将在开场演唱马师曾的名段《苦凤莺怜》之“庙遇诉请”,反串出演男主角余侠魂,重唱“我姓余,我个老窦又系姓余”的著名唱段。马师曾凭这段戏,创立了自己独特的“乞儿腔”。
马师曾反对弟子模仿自己
9月30日的纪念演出还甄选了《关汉卿》、《审死官》、《洪承畴》、《搜书院》等不同时期的马派代表名剧名段演唱。对于“能否到位地演绎大师的作品”,许多演员表示“会在深入揣摩马派特点的同时融入自己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因为马师曾生前就反对徒弟一成不变地模仿师傅的做法,认为这样没出息”。
马师曾弟子、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梁松峰先生在回忆老师时曾讲到这样一段往事:有一次,我在房间里学唱“马腔”,正唱得出神,突然背后被拍了一下。马师曾老师出现在面前,他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对他而言,“马腔”是他所创立的,然而,他并不希望他的徒弟也跟着他学,因为那样只会被他的阴影笼罩而不会有任何创新。马老师希望每一位弟子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我发展。梁松峰还回忆说,1960年,马师曾把弟子们集中到广东粤剧院讲课,有一次,为人师的马师曾把眼镜摘了,用纸挡住口鼻,只露出眼睛,用眼睛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从来没有人能做到这样,他绝对是一个艺术表演大师,刻画人物时,从人物本身出发,惟妙惟肖,洒脱、悠然自得。他对于传统艺术方式有着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比如演《凤仪亭》,吕布听说貂蝉被夺,有一个上楼的动作。传统方式是分四步慢慢地上楼,但马老师不这样认为,因为吕布心胸狭窄,听说心爱的女人被夺肯定会暴跳如雷,哪里还会这样慢腾腾的?因此,他演的时候两步就上了楼。”
红线女忆初会马师曾:
十足十像“西关大少”
1955年,马师曾、红线女远离故乡多年后回广州定居并参加广东的粤剧工作。1956年,马师曾被任命为广东粤剧团团长,并与红线女等合演回广州工作后第一个新编剧目《昭君出塞》。同年4月,与红线女等演出《搜书院》,该剧于5月赴京演出时,刘少奇、周恩来先后观看了演出,周恩来总理给予粤剧以“南国红豆”的美称。中国戏剧家协会还为广东粤剧团召开座谈会,夏衍、田汉、梅兰芳、欧阳予倩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四十多人出席会议,充分肯定了粤剧改革的成绩和马师曾、红线女主演的《搜书院》的艺术成就。在马师曾所出演的粤剧电影中,与红线女合拍有《我为卿狂》、《审死官》。
年逾八旬的红线女回忆起马师曾,有两点一直念念不忘:一是爱国之心,二是对粤剧的坚持。“被迫离开广州的那些年,他还仍然不忘抗日救国,他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都无偿地捐给国家。他对粤剧的坚持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粤剧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能在求变、创新中找到出路,如拍粤剧电影等。在香港那么困窘的情况下,他还给自己定下目标:每个月都要演一出新戏,这一点如果不是对粤剧艺术有着强烈的热爱,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红线女在回忆她与马师曾初次见面的情景时曾说过:“听到三楼有人下楼的步履声,抬头望去,看到一位方面大口、神采飞扬、十足十像广州‘西关大少’样子的人。他还站在楼梯间,向二楼坐着的人打招呼:‘各位辛苦晒嘞!’声音虽带有‘隔夜声’,听来却坚实有力。”这是红线女眼里出现的第一个真实的马师曾,“当时马大哥给我的印象,是颇有点读书人的气质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