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南宁阴雨绵绵,以往熙熙攘攘的解放路不见了喧嚣,位于这条路上的新会书院里,粤曲已经开始绕梁。这天演出的是南宁市生辉粤剧团,文武生韦雪生一开腔,戏迷纷纷献花篮,递利是,那种气场和受欢迎程度,和得过梅花奖的两广粤剧名角比起来,也一点不逊色。新会书院一直是南宁市粤剧团的固定演出场所,南宁市民间设备最齐全、演出最活跃的生辉粤剧团便借着这舞台唱起戏来。这个剧团几次面临解散,却坚持着南宁的舞台上演出20年,其创办人韦雪生今年已经82岁高龄,从没缺席过一次团里的演出。
82岁不下舞台
十叔与粤剧结下不解之缘
在广西,喜欢唱也会唱上几曲的粤剧演员、票友不算少,可像韦雪生这样不靠粤剧维生,却自己投资办粤剧团,60多年没有离开舞台的,在广西粤剧界屈指可数。
韦雪生1930年出生,南宁市邕宁区人,因为在圈子里德高望重,和韦雪生同辈的人都叫他“十哥”,小辈的就叫他“十叔”、“十叔公”。2月8日在南宁市邕宁区政府礼堂,记者第一次看十叔演戏,只是演一出20分钟左右的折子戏,离演出开幕还有两小时,他就开始化妆了,整个过程一丝不苟,干净利落。妆一化好,穿上粉红戏服,十叔变身俊俏小生,登台亮相,这次和演员陈青云唱折子戏《鸾凤分飞》,十叔嗓子有点哑,不过字正腔圆,动作有板有眼,完全看不出是个82岁高龄的老人。
60多年来,十叔已经不记得做过多少次这样的演出了。1936年,自己6岁时便随双亲从邕宁老家到南宁“闯世界”。那时南宁盛行粤剧,他天天跑去看,看着看着就迷上了。有一回他在街上看粤剧,学着唱了几声,一位师傅看他嗓子好,就把他带去学戏。成年后他正式拜两广名唱梁德阶、名武打李炳峰为师,两位恩师对他要求甚严,一丝不苟对他传授唱、坐、念、打“四功”。提起那段时光,十叔颇为感慨,他说:“因为家里穷,我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我知道自己没文化,就拼命练。”
改革开放后,十叔和妻子做起了烧卤的生意,渐渐把烧卤店做成南宁知名品牌——生辉,在忙于生意的日子里,十叔从没忘记过粤剧,所以在生活富裕起来后,1992年他斥资100万元购买车辆、灯光音响设备,服装道具,建立起生辉粤剧团,不仅当团长,也当演员,广西的南宁、崇左、贵港、玉林,和广东的一些地区他们都演过。
因为现在年纪大了,十叔很少到外地演出。虽然化了妆以后同行都夸他“靓仔”,戏迷也赞他老当益壮,但十叔说起自己的身体来倒是很坦然,他叹道:“老了,不行了,也就还唱得几年,在南宁玩玩就算了。”
靠市场求生存
民营戏班摸索经营之道
十叔嘴上说是“玩玩”,但真的做起来,却认真得不得了,不然生辉粤剧团的牌子也不会20年不倒。如今传统戏曲面临观众减少、演员青黄不接的困境,国营戏曲院团尚且难以靠市场生存,更何况是一个民营剧团。十叔说:“办这个团我不想赚什么钱,但最起码不能亏吧。”面对各种经营困难,十叔不断寻找让剧团不亏的方法。
除了公益演出之外,生辉粤剧团平时演出没有政府补贴,从不赠票,观众全是掏钱看戏,所以一提到剧团的经营,十叔骄傲地说,他们和国营院团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养自己,每次演出都是“打硬仗”。靠市场谋生存,演出没有一定的水准,很难吸引观众买票,因此他们对待每一次演出都格外认真。比如2月8日应邕宁区政府邀请去演出,虽然是不收门票的公益演出,但剧团还是安排了实力最强的演员登场表演,李锦荣等几位器乐师傅也是水平一流的老师傅,而且音响、字幕屏等设备,以及早就印好的300份节目单全部从南宁运过去,晚上8时演出,20多位演员和乐器师傅下午4时30分就集合吃饭,出发前往邕宁,有些演员自己开车去,大部分都坐公共汽车去,到9日凌晨1时左右才回到南宁。他们的演出吸引了两三百观众前来观看,因为觉得他们唱得不错,还有观众向他们询问有没有碟片卖,想买一些回去听。
据十叔说,南宁现在愿意买票看粤剧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能接受的票价多为5-10元,如果要在现有的剧场演出,因场租昂贵,要收回成本几乎不可能。多年前他便自己投资30多万开了个茶楼,每人收茶位费3元,就能听一上午戏,每个奏乐师傅每次劳务费10多元,演员则是60多元,加上观众给的5元、10元的利是。早期房租不贵的时候,茶楼还能正常运转,但后来房东要涨房租,茶楼就办不下去了。
几年前,十叔退二线,麦义开接任团长职务,麦团长出生在粤剧世家。说是团长,但真正演出的时候,他却又当主持人,又当灯光音响师,同时还能演奏中阮(一种乐器),对于这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麦团长说:“唱戏我也会哦,只是同时做这么多事,实在不能上去唱了——就我这团长每天的工资也才10几块钱。”
在南宁市粤剧团到外地演出的这段时间里,有关部门把新会书院免费借给他们演出,从2012年1月27日正月初五起的每个周末,生辉粤剧团又开始固定演出了。“2月份的每个周末应该都会在这里演,以后可能要另找合适的场地吧。”麦团长说,“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措施,培养年轻的观众,不然粤剧就后继无人了。”
老少演员话粤剧
困境中看到希望
在采访十叔和生辉粤剧团的几天时间里,记者接触到了20多位剧团成员,其中有两位尤其让记者印象深刻,一位叫吴江萍,他今年80高龄,不仅是个资深演员,还是个作品颇丰的编剧,2月11日他和陈青云在新会书院演的折子戏《买娘尽孝》就出自他之手。另一位叫小燕,今年22岁,是十叔年纪最小,也是唯一的一个女徒弟。在和这一老一少的对话中,记者看到了粤剧的困境和希望。
记者对话吴江萍
记者:现在大家唱的多是以前流传下来的剧本,新的故事好像不太多?
吴江萍:因为编剧待遇太低,所以没人愿意写了。我上个世纪80年代在广东江门粤剧团的时候写《金花义斩骏马郎》,这个戏演起来有3个小时,剧团只象征性地给了200块钱,后来在北海粤剧团的时候写大戏《和尚替新郎》,也是两三百块的劳务费,写出来以后也没什么版权的概念,别的团看着觉得好,就通过熟人把剧本拿去复印,一复印,谁都可以演了。其实编剧很难做,要懂得表演,写出来才有戏,吸引人,比如我们演的那出《贵妃醉酒》,本来是要10多人演的,我改编了以后,我们两个人演也照样好看。
记者对话小燕
记者:年轻人里喜欢粤剧的比较少,你是怎么喜欢上粤剧的?
小燕:我是南宁本地的,从小跟奶奶去听粤剧,就喜欢上了,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好的粤剧演员,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喜欢粤剧,每次看完老师他们演出,我就很兴奋,一个晚上睡不着,老想着那些唱腔和动作,陈青云老师演的《贵妃醉酒》,几乎每个动作我都记得,我想跟她学这个戏,她也愿意教。
记者:那你要上班吗?平时什么时间学?
小燕:老师虽然不收学费,但是我也要赚钱养活自己,白天工作,晚上8点到10点就听碟,学唱戏,星期天也学,我平时都不怎么出去玩的。
记者:你学了几年了?将来有什么打算?
小燕:在广东学了两年,在南宁跟十叔学了4年,今年或者明年吧,我就要去广东跟班唱戏了,(那十叔会不会觉得团里少了一个演员很可惜?)不会啊,是他鼓励我去的,广东那边演出比较多,能锻炼提高,他的好多徒弟都去了广东、香港唱戏。
离演出开始还有两个小时,“十叔”韦雪生就开始化妆了
麦义开团长一边监控灯光音响一边弹奏中阮
吴江萍(右)和陈青云演出的《贵妃醉酒》生动有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