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坊坐落在广州素有“最美骑楼街”的百年老街之称的恩宁路,荟聚老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日前,永庆坊“微改造”成为“微改文创街区”,吸引了很多年轻产业如创客空间、文化创意入驻,成为广州老城区的新心跳。

恩宁路诞生于1931年,东起宝华路,西至多宝路北接龙津西路,前年这条“最美老街”迎来“微改造”。玻璃会议室、粉色咖啡屋、特色小剧院……永庆坊融入现代建筑元素,保持原有建筑的岭南风格,再引入众创办公、创意产业,变身创客小镇。2016年9月30日,永庆坊正式开园,成为创客青年、白领群体和市民游客流连忘返的“网红打卡圣地”

走在碧瓦朱甍的青砖巷子上,逛着古老的旧式古玩店,吃着广府的地道小吃。世世代代住在恩宁路上的街坊感叹到:“如今,老街区焕发着新活力。”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永庆坊这个约7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古城,有着最深的城市记忆。

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也坐落在恩宁路,栽有一枝被赞誉为“南国红豆”的艳丽仙奇葩——粤剧。博物馆采用水系环绕的十字布局,用古典岭南园林的方式来呈现粤剧当年的情境,还原粤剧产生、发生和延续的环境。园内还设有潮州厅、广府厅,并且有民国时期广州出色的建筑,高雅别致,这座“活”的岭南博物馆仿佛将整个岭南都藏在这里。

头上戴的,身上穿的,手里拿的……在博物馆展厅里陈列了很多让人惊艳的粤剧服饰,不禁赞叹粤剧艺术的丰富多彩。光是简单一双鞋,就花样百出,很有讲究。戏中兵丁、衙差、家丁等群角穿的是粤剧戏班称为“靴仔”的鞋,薄底圆头,矮靴帮灵活轻便。参与剧中战斗场面的武将穿的是与戏服颜色、图案和花纹相配的“战靴”,武场演员穿的是便于在舞台上翻跟斗的“打鞋”。还有戏中渔家所穿的鞋称为“鱼鞋”,和尚僧侣穿的为“僧鞋”……

博物馆展厅陈列了很多剧目里的戏服,代表不同角色的人物特点。男蟒袍长及足,袍身绣有云龙图案,圆领大襟,大袖口带水袖,下摆及袖口绣海水,包括弯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等纹式图案。这是传统戏中帝皇将相在登殿、大典等用的礼仪服装——密片男蟒袍。胶片男扣仔圆领细肩,束袖束腰,下半扣裙分前后左右四幅,或绣鱼鳞纹,或绣麒麟狮子,这是古代将军的军服。

粤剧主要是写意的艺术,但又要写实,不仅靠表演手法说明舞台上人物角色、情节、背景等一切东西,而且需要布景、服饰及化妆等去完美地展现整个戏曲故事。在台上的粤剧,就是一幅幅精美的美术创作。粤剧最早也称本地班、广东大戏,形成于明代成化民间好尚戏曲的广州,在声腔、表演、举目等各方面都呈现鲜明特色,流行于世界各地华人华侨聚居地的地方戏曲剧种。

2009年,经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这是广东省目前为止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剧目数量繁多,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广东本土色彩尤为浓烈。早期没有具体剧本仅有大致提纲,多靠艺人口传身授,谓之“提纲戏”。清末明初,才有了粤剧编剧人员和完整剧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建立起编剧机构,激发了不少经验丰富的演员、乐师兼职编剧的创作热情,很多熠熠生辉的佳作涌现。

传统粤剧有许多基础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但粤剧表演艺术不断创造,从粗犷激越到渐趋细腻纤巧,并吸收各种艺术手段为己所用,经历一系列变革后在唱、念、打、舞等方面向大众化、地方化和现代化发展。近代粤剧又吸收了大量本地民谣和广东音乐,乃至外省甚至外国音乐,后来又竞创新曲,并涌现众多名伶流派唱腔斗丽争妍,使粤剧更具岭南民俗文化艺术风格。

粤剧电影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粤剧电视剧通过电视频道走进千家万户,拓展了粤剧艺术的表现力和生命力,粤剧演员成为舞台、银幕两栖的艺术家。每四年一届的羊城国际粤剧节,每次都有数十个海内外剧团带来三四十台演出剧目,参演人数多达两三千人,是世界华人粤剧的大盛会。

广州每年元旦前后也会举办“粤剧新年盛会”,荟萃粤港澳粤剧精英,同台献演经典剧目贺新年。每年,粤剧界也会举办各种纪念前辈名伶名家的演出晚会和研讨活动,回顾宗师风范,激励晚辈承前启后,使粤剧事业得以薪火相传。

近日专门到这里“打卡”的京粤媒体采风团团员发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粤剧跨越了专业限制,很多“粤剧发烧友”成为了生力军。记者了解到,粤剧跨越了语言限制,不少国家地区的粤剧爱好者成立粤剧社团,甚至尝试用英语、马来语等外语演出粤剧,方便粤剧在海外传播。粤剧进校园,粤剧在中山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广东高校和中小学巡演,开设艺术讲座,受到年轻人的热捧。

近年来,广东省一直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特别对粤剧的传承和发展。广东需要担负起振兴粤剧的使命,扶持粤剧的创作,促进粤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粤剧事业的发展,树立作为岭南艺术瑰宝的粤剧文化品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