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是诞生于中国南部省份广东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具有近500年历史。粤剧使用广东话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祖籍广东的华人华侨也在演唱着这种来自故乡的戏曲。2006年5月,粤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作为广东省省会,广州市拥有众多的粤剧爱好者。位于广州市西部的荔湾区被誉为“粤剧曲艺之乡”,一直以来都有着深厚的粤剧氛围,这里的很多居民随便都能唱上一段粤剧。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群众文化科科长李翊生介绍说:“整个岭南地区粤曲的形成、流传、发展,荔湾区是发祥地。从清末到解放前,大部分在(粤剧)行内有身份的名伶都聚居在荔湾,这(里)是(粤剧发展的)一个土壤。”
行走在荔湾区,在街边常常能听到悦耳动听的粤剧。不用说,这正是某个私伙局在开伙。所谓私伙局,就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曲艺社。近二十年来,大大小小的私伙局层出不穷,为粤剧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据李翊生介绍,目前荔湾区登记在册的私伙局有160多个,而未在册的乐社数目更多。三三两两的粤剧爱好者聚在一起学习、演唱粤剧,凭的全是对粤剧的满腔热爱。李翊生说:“他们因为喜爱这行,(就)几个人(一起)唱名剧、名段。比如在某个人的家里,聚集几个乐队成员,就自己唱,自娱自乐,(私伙局就)是这么形成起来了。”
在荔湾区众多的私伙局里,云和曲艺社就是其中的一个。乐社负责人彭漪琴今年66岁,从年轻时就喜爱粤剧。和很多粤剧爱好者一样,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老人曾经一度放下了粤剧,直到退休后才重又拾起年轻时的爱好。彭漪琴说:“我16岁去广州南国粤曲学校学过一段时间,后来下乡跟戏班学做戏(学演戏)。结婚以后(我)就不去了,(要)带小孩、去工厂(工作)。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所以退休以后又出来玩了。”
就这样,12年前,彭漪琴成立了云和曲艺社。现在乐社共有二十多人,每周一下午是乐社雷打不动的活动时间,每到这个时间,居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乐社成员就会聚在一起,唱粤剧、演粤剧。说起12年间经营乐社的经历,老人显得十分自豪。彭漪琴说:“(乐社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从哪里来的)都有,我搞(粤剧)那么多年,认识了很多人,大家都走在一伙,一直玩到现在了。”
位于广州城东端黄浦区也活跃着很多粤剧私伙局。广州港步步高粤乐社成立于1993年,现有28人,成员都是广州港集团在职和退休职工,年纪最大的成员今年已经70岁了。除了每周进行固定的活动,步步高粤乐社还经常到各地演出、参加私伙局大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乐社社长罗绍勋说:“我们可以表演很多节目,在这个中心舞台(表演)我们已经有三次了。羊城粤剧大赛我们都参赛,有三个节目参赛都是二等奖,都是乐社自己编剧、自己演。”
黄埔区共有21个粤剧私伙局,私伙局之间还经常进行交流、共同切磋技艺。步步高粤乐社社长罗绍勋介绍说:“我们在黄埔区,我们(区)有21个乐社,今天你到他这里联欢,过一段时间到那个乐社联欢,就这样乐社(之间)互相都来往。大家比较一下、互相交流经验,好像是过节一样。”
2009年9月,粤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粤剧发展的民间基础,私伙局的繁荣对粤剧的保护和推广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群众文化科科长李翊生“每年我们都搞私伙局大赛,政府有专门拨出款项来扶持私伙局的发展。最近这几年政府一直在倡导“1101工程”,即每年有一个(活动)主题、培养十支团队,以及到年底推出一台精品演出。”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深厚的土壤,私伙局如今已成为粤剧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