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魁伟、相貌清奇、身怀绝技的何伟明,这两天正忙着给自己订购戏装、兵器,要在陈会长为他量身选定的一部大戏里扮演一个武生。他因武艺高强曾在粤港影视界名噪一时,在电影《方世玉》、电视剧《特警先锋》中扮演主角,任电视剧《封神榜》武术指导,还曾担任公安武警部队的武术教练。
近年来息影罢武后,转拜深圳市粤剧学会会长陈志超为师,学演粤剧也技艺速长,今年获广东省“虾腔”(一种粤剧唱腔,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创)大赛一等奖、鹏城金秋粤曲演唱金奖。昨天采访时陈会长介绍,目前深圳像他这样在册的粤剧戏友有500多人,而全市各区有50多家粤剧社团、“私伙局”在社区街道里活跃生长。
交警队长担任粤曲团长
简爱琼是深圳市粤剧学会常务理事,担任罗湖粤乐曲艺团副团长,基本上是专业人士,从事粤剧已十数年。她如今在罗湖粤剧城开有一家剧社,用那里的经营所得补贴这个团的费用。团内每周活动两次,每次有30人前来参加;每月至少有四场在罗湖文化公园固定演出,每逢国庆、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及市区大型活动,便加演数场,观众场场爆满。每个团员每月缴纳50元会费,所有演出都是免费开放,演员并无分文报酬。服装、道具、乐器都是自备,简爱琼自己有十几套戏服,男装便有4套。
该团已成立了整整20年,期间人来人往,岁月更迭,到2003年团员由初时20人增到100人,随后分成了两个团,轮流在罗湖文化公园演出。颇有意味的是,如今担任正团长的并不是专业人士,而是深圳市交警队的一位陈队长。他是一名高胡高手,每当下了班,便驱车来到剧场,操琴伴奏,待到曲终,又驾车而去。
“私伙局”延续粤剧文化
陈会长介绍,目前全市共有粤剧社团38家,分布在各街道社区。组成人员有店主、的士司机、大学教师、中小学生等。有一家三代老小,也有同厂老板雇员。
“私伙局”是旧时粤剧界戏迷自由结伙的称谓,人员组织及活动较为松散,如今深圳还有此类社团18家。平湖一家工厂的叶姓老板,是远近闻名的“局东”,每当闲暇或兴致来时,便找几个戏友,或在厂里,或在家中,边喝茶边弹唱起来。有时打电话叫香港的好友过来一起吟乐。福田一位资深艺人,本是专业乐师,常有创作,时常找艺高之人研讨交流。有时请名师前来授课,一小时付费200元,叫作“师钟”。这部分人起着提高社区文化的作用。
向西小学的“小小粤剧班”已成为一个名牌,开办两年以来,排演了《沙家浜》、《穆桂英》等一批剧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参加,如今在市区大型文化活动中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第一代穆桂英从三年级开始学戏,现已六年级,演出已颇有专业风范,在首届深圳粤剧节和“鹏城金秋”上均获奖。第二代穆桂英、杨宗保还是三年级学生,已参加了多项大型演出。这七八个小演员,父母均来自外省。他们的成长令观众、家长、老师和粤剧界人士备感欣喜。
政府社会应多扶持粤剧
陈会长介绍,粤剧社团已成为深圳市民社区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仅每日活动超过百场,而且在重大场合中代表深圳的民间文化。2006年首届深圳粤剧节上,12家粤剧社代表深圳与丹麦、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区的粤剧团同台竞艺,一展风采。在今年“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里,这些粤剧戏友更成为社区舞台的主力军。
陈会长指出,虽然剧团队伍不断扩大,但艺术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高水平的对外交流。南山和宝安有数家剧社由企业、社区和街道居委会资助,或是发演出补助,或是提供排练场地,或是拨活动经费,这样他们可以聘请高水平乐师、创作和编导,所以他们的普遍水平比别的区要高。目前我市各街道文化站均未将粤剧项目纳入经费预算,只有南湖街道明年将把粤剧项目列入经费预算,这也是深圳唯一一家。此外罗湖区文化局自去年开始将粤剧节纳入了预算。陈会长表示,有了政府、社会的资助,粤剧社团便能多出新戏和精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