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真血
表演特技。在粤刷舞台上,表现角色被殴打或愤懑郁结时,忍不住口吐鲜血的情景,演员一般会使用开边锣鼓配合,双手捂腹部,张开口,以虚拟的动作表演,再加上台词说明,来表现角色口吐鲜血的情状。但过去粤剧戏班的小武行当演员,却有一种能在舞台上面对观众大口大口地吐出“鲜血”的特技。例如在传统粤剧《二气周瑜》中,小武行当演员饰演周瑜,他追到江边,抬头看见诸葛亮的船头杆上高挂着“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幡旗时,登时气得在舞台上吐“血”,把满场的观众都惊呆了。原来演员在演出的那天下午,买来中药材苏木,加水把它煎成红色的液体,空腹喝下去。晚上再不吃任何东西,待到演出中情节需要的时候,再运用气功将胃里红色的苏木水逼出来,观众就以为演员真的被气得吐出鲜血了。这种表演就叫做“呕真血”。呕真血有两种表演形式。在20世纪40年代,广东阳春有位粤剧小武叫冯天佑,他的首本戏就是《二气周瑜》,擅长打真军和呕真血,他呕真血时吐出的“血”如花洒一般,在舞台前还喷成“血”网,以博得观众喝彩。而同时期下四府有位绰号叫“河边狗”(真名不详)的小武,却用另一种呕真血方法,他先是在锣鼓配合下,呕吐三次“鲜血”,然后再扎定马,运足气功,从前门牙缝中把“血”逼喷出来,犹如箭一般的“血”柱,直射到前面的观众位置,使观众纷纷走避。这种表演,在演出前先要使人将其口中门牙的牙缝撑开,才能形成这样的效果。
因为呕真血的表演需要事前强灌大量的苏木水,对演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而且在演出时充满观感刺激和诡秘,舞台上笼罩着恐怖和血腥,使观众感到不安,所以目前已经没有此类表演了。

变面

表演特技。粤剧传统表演特技“变面”与川剧的“变脸”不同,川剧是由花脸图案和颜色的脸谱多次变换,而粤剧传统“变面”则是由小武生当演员者表演,演员出场时,脸上少敷粉,甚至不敷粉,待演出到角色激动时,演员运用气功,霎时将面色由白转青,再由青转红,以此表现人物的情绪急剧变化,体现出粤剧南派小武火爆热烈的表演风格。过去很多传统武戏都有这样的表演,这项特技需要演员苦练气功,演出时特别吃力;加上现在粤剧演员演出都在脸上涂上厚厚的油彩,无法表演此项特技,所以此项特技已经失传。

耍肚
表演特技。由二花面行当应工此类特技表演。耍肚可分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演员在舞台上袒露肚皮,在演出中运用气功,把肚皮鼓胀,变圆,转瞬又变扁平状,逐渐缩小;或贯气腹腔,使肚皮不断起伏;或运气腹中,一如球状行走,以此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粤剧传统戏《芦花荡》(张飞)、《王彦章撑渡》(王彦章)、《山东响马》(花和尚)中都有这类表演。另一种是在演员袒露的肚皮上,遮上一幅白布,在双乳的位置画一双眼,在胸口画个鼻,在肚脐处画个口,整个肚皮就是一个面具图形。表演时运用气功,由肚脐喷出烟或水,甚或挤出血水。这样在台下观众看来,就如面具的口中喷出烟或水了。
在20世纪50年代,老艺人大牛炳(二花面)就曾经表演过耍肚。但因为要肚表演需要有过硬的气功,而且只有特定的剧目才有表演机会,再加上表演时有较恐怖的舞台效果和迷信色彩,现已没有在粤剧舞台上出现。

撒火彩
表演特技。方法是:用纸叠成折扇形状演员将其夹于中指与食指之间,手中另持一小碗,内放松香粉末,然后把折扇点燃,再将松香粉撒出立即着火燃烧,舞台上便似有火焰喷射。往往戏中有鬼神出现时,就用撒火彩来增强神话色彩。根据戏剧规定情景的需要,运用撒火彩的特技把火彩撒成一个大圆圈,叫做“月亮门”;将火彩由下而上地撒放,叫做“倒簪”;倒过来由上而下地撒火彩,则称“托塔”;在舞台上隔着桌子或城墙等物撒火彩是谓“过梁”,还有连续不断地撒火彩,就美其名曰“连珠炮”;火星溅落到早已准备好的酒精盆中引燃盆火,就叫“吊鱼”。名目众多,变化莫测。过去在粤剧《火烧赤壁》《火烧阿房宫》等戏中,有大量运用撒火彩的各种特技表演。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