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洪州》植治棠/摄


穗港澳粤剧日

一种痴迷,从孩童到耄耋

岭南文化聚荔湾,西关风情最广州。广州市荔湾区是千年商都、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历朝历代的“羊城八景”均有荔湾标志,“羊城新八景”中荔湾更占了三个。
十三行历史文化、粤剧曲艺文化、西关美食文化……荔湾文化犹如散落民间的一颗颗“珍珠”,这些瑰宝汇聚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在新时代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当前,荔湾区正推进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的建设,计划建慢行系统串联起西关文化元素,市民沿着慢行道,可以“骑行两小时,穿越两千年”,感受荔湾具有时代风貌的岭南特色城市景观。即日起,新快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和你一起探寻老荔湾的文化魅力。
“我像春蚕到死、丝方尽……”悲绝的声调,从演出老人的胸腔中爆发出来,伴着吹拉弹唱的配乐,在粤剧演出舞台上留下袅袅余音。
2017年12月29日,为期半年的荔湾区年度大戏——2017年“南国红豆”粤剧粤曲私伙局比赛正式落下帷幕。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中,85岁的廖焜培凭借一曲《冷月西楼》获得金奖,而最小的获奖者年仅10岁。
在这次比赛中,参赛的私伙局队伍共有86支,而荔湾的私伙局还远不止这么多。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唱粤剧的多是痴迷者。痴迷,才能做到极致。
“上台唱8分钟,但我要练功一个多月,像学生准备期末考一样,我每天睡觉前都要温习一遍歌词。”廖焜培说,20年来他唱了600个钟头。


半个世纪的粤剧情缘

在荔湾区周门街的退休管理人员活动中心内,每周一次的粤剧私伙局开唱了,广州市五羊自行车曲艺团的成员,在扬琴、高胡、大锣的混响中,专注地唱了起来。人称“培叔”的廖焜培,加入该曲艺团有20年的时间,私伙局地点从长寿路搬到周门,地点换了几个,每周风雨无阻必开局,培叔也是几乎场场不落。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准备荔湾区2017年粤剧私伙局大赛,培叔更是加强了训练强度。85岁高龄的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背歌词,将比赛的歌曲烂熟心。“别看我真正上台才8分钟,台下练功的时间要一个多月。”培叔说,退休以来,他唱了600个钟头,但他觉得不够,每周一次的私伙局还没唱过瘾,因此他常常在家人都外出之后,关紧门窗,打开碟机,一个人唱个尽兴。
培叔为何如此痴迷粤剧?原来和他儿时的经历有关,培叔出生在老西关,在粤剧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从小耳濡目染,对粤剧有深厚的感情。满头银发的培叔回忆说,孩童时在西关走街串巷,无意中在一户人家的收音机里听到了粤剧,从此他便爱上这悠然婉转的曲调。
“我们经历过粤剧最兴旺的年代,年轻人恐怕不知道‘打戏钉’是什么吧?”廖焜培介绍说,在20世纪初、中叶,粤剧曾经风靡一时,当时在广州市的太平大戏院、海珠大戏院、乐善大戏院等,一个剧目可以做两至三个月,晚晚演出、场场爆满。粤剧大佬倌们每晚演出完,从剧院出来时门外挤满了戏迷,疯狂的程度一如现如今追星的粉丝们。
“那时因家里穷,没有钱听戏,却也总想办法凑钱去听。每次都等到快结束前十来分钟,花一两元进去‘打戏钉’。即便只有终场前的十几分钟,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后来,喜爱粤剧廖焜培遇到了佛山的一位大佬倌想收下他为徒,由于遭到母亲的反对,他错过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拜师学艺的机会。提起往事,培叔有些许遗憾。“直到1998年,五羊自行车曲艺团邀请我当指导员,隔了半个世纪,我才又唱起了粤剧。”
“唱粤剧对我来说是一种娱乐,使我的精神得到享受,其次是锻炼肺活量,而且还可以结交朋友。”如今,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繁多,为何仍然坚持选择唱粤曲?廖焜培说,如今选择唱粤曲的人越来越少,他目睹着这一门文化在逐渐萎缩,所以即使自己是非专业的演员,也要拿出热情来参与,唱得投入,唱到点子上,带动更多的人将南国红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粤剧越学越有兴趣”

在这次私伙局大赛中,年龄最小的获奖者植华晋是一名10岁的小朋友,他拿到了比赛的银奖。别看植华晋年纪小,他学习粤剧已经有四年时间,唱起粤剧来也是一板一眼,无论身段、唱功都毫不逊色。
每个周末,植华晋都要到荔湾区少年宫上粤剧课,在这个粤剧班里,有11名小朋友,其中9名是女生,仅有2名男生。每次上课,不仅仅要练唱,还要练动作:压腿、倒立、劈一字腿……

“准备私伙局这次比赛的时间比较紧张,华晋在学习之余花了不少时间在练习唱功和动作,有时一天要练习四五个钟头,但我们看到他很享受这个过程,作为家长是既开心又心疼。”植华晋的爸爸说。
植华晋说,他学习粤剧是受到爷爷的影响。“刚开始只是觉得好听,戏服很漂亮。爸爸妈妈送我去学(粤剧),只是希望我可以强身健体、增长历史知识。后来我越学越有兴趣,尤其是拿了奖。”植华晋说。
植爸爸说,作为“80后”,他在儿子学习粤剧之前,对粤剧也不是很了解,随着儿子学习,他和太太也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认识。“这次荔湾区私伙局比赛没有年龄限制,因此也让小朋友报名参加,不过参赛者大多是年龄60岁以上的,还是需要多培养一些小朋友,才不会出现断层。”

扎根于荔湾 传承于荔湾

作为粤曲发祥地之一,荔湾区在发展和传承粤曲粤剧文化上下了不小的功夫。据了解,荔湾区委、区政府一直重视对粤剧艺术的大力扶植。近年来培育了广州文化公园、荣华楼、荔枝湾大戏台、荔园、香凝剧院、各街文化站及社区文化广场等粤剧粤曲演出场所,在一些街道文化站,每天都有粤剧粤曲演出。
而私伙局作为民间粤曲团体,也是粤曲粤剧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荔湾,私伙局的传统由来已久,现如今,私伙局在荔湾仍然遍地开花,群众基础好,目前荔湾区就有私伙局78个,“正是这种历史传统,才造就了荔湾粤剧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荔湾区文广新局强调了在私伙局发展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与投入,通过给予私伙局演出场地、器材、经费等扶持,充分调动私伙局多学戏、多演出、多贡献的积极性,把粤剧艺术博物馆作为弘扬粤剧文化的主阵地作用,成为传承粤剧艺术的窗口和展示粤剧艺术风采的基地,成为穗港澳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带动恩宁路整个片区成为粤剧艺术文化大观园。区里更是积极地举办如“南国红豆”“西关风情”等私伙局演出创作大赛,并设置各类奖项,充分地调动民间演出和创作的积极性,为粤曲粤剧的传承传播增添活力。
在粤曲粤剧少年接班人的培养上,荔湾区也是不遗余力地在推进。除了有荔湾区少年粤曲学校外,更是将粤曲粤剧带入校园。西关培正小学、三元坊小学、南海中学等均有开展粤剧粤曲教学,小学生们已经能够有板有眼地独唱粤曲《武松打虎》、《双飞燕》、粤剧折子戏《沙家浜》等经典,成为荔湾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



本稿件转载自新快报,由记者谢源源、实习生谭诺明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