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新年已经敲响了钟声,在各路明星纷纷放下工作回家过大年的时候,广州本地各大院团的演职人员却异常忙碌。其中,广州粤剧院从大年初二开始分赴广州、茂名等珠三角地区,敲响2011年春班的锣鼓。本报记者访问了广州粤剧院总经理余勇,他透露了广州粤剧院今年新的剧目计划。
“团长”爆料
打造精品《孙中山与宋庆龄》
《粤舞·》彰显“跨界”时尚
传统戏《花笺记》讲述才子佳人
广州日报:2011年,广州粤剧院有些什么发展大计?
余勇:今年是建党90周年,又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这将为广州粤剧院带来丰富而繁忙的一年。我们将对《刑场上的婚礼》和《三家巷》进行修改提升,使之更加完善,打造舞台精品剧目。而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计划制作一出新剧目《孙中山与宋庆龄》。目前,剧本已经基本写完了,主创和演员都感觉不错,因为剧本中的故事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着重描写人物情感,故事性强,而不是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不是讲述某个人的丰功伟绩,这区别于以往的同类题材。
与此同时,我们还准备排一出粤剧音乐剧,这是一次跨界尝试。因为此前在《刑场上的婚礼》与广州歌舞团首次有了这种跨界的尝试,激发了我们很多的创作灵感。这出粤剧音乐剧既有粤剧元素又有舞蹈元素,我们初步将题目定为《粤舞·》,后面的小标题还没确定。
广州日报:近两年来,粤剧有了愈加明显的现代风格,您刚刚提到的几项新计划都是现代题材的,但业界很多声音认为粤剧还是最善于表达才子佳人的题材。
余勇:当然,除了刚刚提到的几出现代题材戏之外,广州粤剧院还打算在今年排一出传统戏《花笺记》,这是传统才子佳人的故事,应该会满足一批老戏迷的需求。此外,我们还要复排至少6个传统剧目,这些传统剧目还是很有市场的。粤剧在发展创新的同时并没有甩掉传统,而是不断探索为今天的观众所喜欢的表达方式来呈现。
还有,除这些剧目外,我们还会出品一些音像制品,包括挑选10个经典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剧目进行录制,还要出4张左右的唱片。广州粤剧院还有两个剧场,南方剧院和江南大戏院,我们要用好这两个剧院,南方剧院致力于打造成旅游剧场,江南大戏院则期望成为以粤剧为主的戏剧剧场。
广州日报:本地艺术院团的转企改革给粤剧院带来哪些变化?
余勇:创作思路的变化是最大的,更注重人性的发掘,从观众的审美角度出发。
广州日报:传统戏曲的发展历来是业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在转企过程中,您对此有哪些思考?
余勇:粤剧的问题其实很突出,许多演员一旦成为主演往往会从头唱到尾,从年轻一直唱到退休,这就使得粤剧的后继人才出现了问题。京剧作为国粹已经率先打破了这种“禁忌”,粤剧也要这样才能焕发生命力。
所以,在今年的春班演出中,我们给更多的青年演员当主角的机会,对于这种做法,团里主演也都非常支持,愿意给青年人当配角,这一点非常难得。尤其是欧凯明,在《搜书院》中,26岁的陈镇江饰演男一号,欧凯明则饰演男二号,为徒弟甘当绿叶。
对于青年演员的培养是粤剧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2011年,我们计划举行5场青年人专场。现在团里一共有80个演员,30岁以下的青年演员占一半,但这些年轻人目前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很多人还把这份工作当作是谋生的手段,真正把粤剧作为事业看重的人并不多。因此,后继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很艰巨,一方面在演出中给他们挑大梁的机会,通过师徒式的传承提高青年演员的舞台经验。另一方面打算挑选优秀的演员去学习进修。
知多D
“粤剧进校园”
已成气候
广州日报:除了演员,粤剧编剧和导演也是稀缺人才。
余勇:是的。这是粤剧从业人员最担忧的一点。要想在这方面有一个新的气色,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
广州日报:据说,现在招粤剧演员比之十几二十年前有很大的差距,那时候是1000个人里选一个,现在如果要招10个人,可能只有5个人来报名,是这样吗?
余勇:的确有这样的尴尬情况。尤其是粤剧,由于语言的原因,很多外地的苗子无法进入这个行当。
为粤剧的推广普及,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例如“粤剧进校园”,这项活动开展到今天已经形成气候,学生中也涌现出一批喜欢戏曲的小戏迷。还有粤剧进社区,广州粤剧院每年都会去萝岗区的社区私伙局,与观众戏迷进行现场交流,他们爱唱爱跳,我们就帮忙指导,这也成了一种常态。再有就是在南海中学有一个粤剧特长班,那里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平常喜欢排一些小节目,粤剧院演员则义务给他们做辅导老师,孩子们都学得津津有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