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磨一剑。2003年,粤港澳三地达成粤剧合作申遗的共识,2009年国庆期间,粤剧被宣告正式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消息可谓给粤剧界注入一支“强心针”,也让广大粤剧戏迷为之兴奋。
据了解,粤剧不仅是广东首个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项目,也是继昆剧后,我国第二个成功“申遗”的传统剧种。连京剧都尚未入选,究竟粤剧的价值与魅力何在?
“五架头”、“文武 生 ”、“ 洪 福堂”……昨日,负责“粤剧申遗”具体事宜的广州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负责人黄斌,向记者细数粤剧成功入选的三大法宝。
9月30日晚,国庆前夜,黄斌却显得忐忑不安。一条发送自阿联酋首都阿布扎的短信写明:粤剧已成功进入世界非遗名录。“很激动,却有点患得患失”,为此奋斗了6年的他如此形容当时的心情。
“粤剧申遗的漫长历程,其实也是拯救、保护、推广粤剧的过程”。昨日,广州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负责人黄斌表示,早从2002年,广东便开始为粤剧“申遗”收集资料,包括文本、影像等等。2003年,考虑到联合申报的优势,粤港澳三地于是开展了共同为粤剧“申遗”的工作进程。然而由于经验不足,2004年粤剧的首次“申遗”失败。2008年底,中央政府再次向联合国提交包括粤剧在内的申报文件,最终成功入选。
粤剧是继昆剧后,我国第二个成功“申遗”的传统剧种,连京剧都尚未入选。黄斌分析说,这与粤剧自身的三大法宝有关。首先是独有的乐器,粤剧的乐器组合俗称“五架头”,即二弦、提琴、三弦、月琴和横箫。然后是“文武生”,“国内没有一个剧种是要求演员,既擅长文也擅长武的”。黄斌表示,粤剧特有的南派武功,一出场“男要小跳、女要拗腰”的表演,正是传统活生生的体现。
此外,粤剧还是国内首个走向世界的剧种。“你听说过洪福堂吗?”黄斌说,早在1852年(咸丰二年),美国三藩市阿尔塔加利福尼亚 报( D A I LYA LTACA LIFO R N IA )便报道了广东戏班洪福堂,过埠演出的新闻剪影。
幕后故事
“申遗”短片 演员不收分毫
回忆起申报材料中10分钟短片,黄斌笑说,“和张艺谋导演‘申奥’短片是不能比的”。他记得,当时借用的是广州粤艺中心的场地,参演者均为广州市粤剧团的演员,出演的折子戏是《时迁盗甲》。
该剧目对时迁的扮演者要求甚高:需其爬上高杆,以腿夹紧,半身横着悬空。“谁知时迁的扮演者早已离开粤剧团从商,一时间找不到替代的人”。黄斌记得,当时辗转找到了原扮演者,对方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生意并不收分毫参与演出。
“为了同一个心愿,包括红线女在内的大师都如义工般参与拍摄,让许多工作人员大为感动”,黄斌表示。
声音
再不关注老艺人
粤剧只能走向变异
原广东粤剧院院长梅晓认为,保护粤剧最重要的工作是,挖掘已经或濒临失传的曲牌和唱法。
梅晓举例说,南派的代表名伶卢启光已过世,而罗品超也是近百高龄,红线女、罗家宝等大师都超过80岁。而创作粤剧剧本和音乐的名家大师也已成“凤毛麟角”,后辈又青黄不接。“著名的粤剧剧本创作人秦中英已86岁,2位音乐创作大师——万蔼端、卜灿荣也于今年退休”。他表示,这一现象导致粤剧的剧目,“要不就淘旧货,要不就移植外来曲目”。
“建议重点扶持老一辈的粤剧艺人,系统整理粤剧的音像、文字资料,否则粤剧只能走向变异”,他说。
而广州粤剧院院长倪惠英表示,要让粤剧走近年轻一代。她表示,粤剧不是文物,“不能静止在那里,需要提炼和发扬”。她曾多次走进大学城,向学生普及粤剧知识,更邀请大学生去欣赏粤剧表演。“这不是为了让他们人人懂得唱大戏”。倪惠英说,一方水土一方艺,粤剧是生长在这里的人应该了解的民族艺术。(李晓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