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与朋友相聚畅饮,他提到有一位内地商家计划投资二亿元人民币做文化教育的生意,托他找香港有经验的人出任掌舵人。我的朋友不负所托,介绍了一位资深的制作人给他,这位制作人提议做的第一个项目,是把著名京剧《三打白骨精》结合多媒体舞台技术,成为省亮招牌的第一击。这位制作人可能是想开发海外或内地年轻人市场。不过,要拓展海外市场,二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很快便花光;想打开内地年轻人市场,《三打白骨精》又不具备使年轻观众一看再看的戏剧元素,二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很快便湮光。《三打白骨精》是戏曲观众入门级剧目,故事简单,主题明确,动作丰富。观众就算不了解剧情,也会给大量高难度的「毯子功」和「把子功」吸引,所以特别适合外国人和青少年观赏。我亦都相信如果加入现代多媒体技术,舞台效果会非常突出,腾云驾雾、飞天遁地等场面一一呈现,令人目不暇给。但要把这样复杂制作带到海外,成本非常高昂,在投资上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说到年轻观众,如果吸引到他们进场坐下,《三打白骨精》是一出绝对不会使他们发闷中途离场的剧目,困难是如何激活他们购票进场的大脑细胞;同时,这类猴戏恐怕没有年轻人偶像的魅力,驱使他们像捧偶像一样连看多场。商家和制作人只是找一个可供发挥和赚钱的素材,将来的制作也非一定是戏曲表演,不过就使我联想到粤剧改革的矛盾。我曾经说过粤剧能在香港延续,是因为成本低,而维持低成本的窍门在于运用戏曲「以人为本」的特色,布景、道具、戏服、音乐、剧本等等大量循环再用,观众为欣赏老倌的演出某剧目购票入场,舞台装置不是太差劲,也会默然接受。但亦为依靠低成本运作才能找到生存的空间,很少剧团愿意投资演出新戏,更遑论需要大量金钱的粤剧改革。所以,近年演出的「改良粤剧」,包括「实验粤剧」、「戏曲音乐剧」等,都是受资助下进行,而这些剧目很少会在新光戏院作商业性演出。(叶世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