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1-06/15/content_1137172.htm

  蒋文端高举梅花奖奖牌   黎骏声   蒋文端   蒋文端(左)、黎骏声载誉而归。邓勃 摄   黎骏声

专题撰文:羊城晚报记者邓琼

实习生李丹瑶通讯员陈亮

在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广东粤剧院的花旦蒋文端以现代粤剧《山乡风云》、广州粤剧艺术有限公司的文武生黎骏声以粤剧《花月影》参赛,并同时获奖。

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共有70多个剧团参评,广东省剧协推荐的演员能一举摘下同剧种两朵“梅花”殊为不易,也使得独具特色的“广东梅花戏剧团”再添明星。这个全部由广东的“梅花奖”获得者演员组成的剧团,于2011年4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拟打造成为最有代表性、最具地方特色、艺术水准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广东文化品牌。

蒋文端与黎骏声在粤剧舞台演绎过众多角色,可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经历却鲜为人知。蒋文端的粤剧生涯当中为何插入了两年去香港拍电视剧的经历?为何她当了妈妈之后嗓音竟然大有改善?黎骏声差一点不唱粤剧、自谋出路是怎么回事?他如何从“粤西明星”转为红线女的“入室弟子”?……两位新科出炉的“梅花奖”获得者,近日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蒋文端

我能慢慢抓住观众的心

【个人档案】

蒋文端,生于1969年,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花旦,广东省政协委员。1990年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她扮相俏美,表演细腻,嗓音甜美,唱腔委婉动人,擅长闺门旦表演,青衣、刀马旦等行当均能胜任,曾主演《白蛇传》、《范蠡献西施》、《狸猫换太子》、《紫钗记》、《唐宫香梦证前盟》、《山乡风云》等剧目。她善于借鉴电视、话剧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表演手法,并在粤剧舞台表演中融会贯通,被海内外观众誉为当今粤剧舞台上最具综合实力、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

【学艺时期】

15岁“高龄”入行学戏

羊城晚报:你出身粤剧世家,从小就开始学戏了吧?

蒋文端:我是15岁才开始学,挺晚的。一开始就是没有这根“弦”,直到初中毕业,父母看我条件不错,才决定报读粤剧学校。但我没有从小练功,考了两年才考上。

羊城晚报:粤剧练功是不是特别苦?

蒋文端:是啊,学校要求特别严,不论主攻什么行当,基本功都不能偏废。比如毯子功(打翻),本来以为女孩子可以免了,特别是花旦,怎么会要翻跟斗呢?但老师坚持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考试。我天天苦练,但这门科目几乎每年都不及格,直到毕业前才勉强通过了。现在看来,演《白蛇传》、《山乡风云》,多亏了学校里打下的功架基础。

羊城晚报:最近你会担任郑少秋广东演唱会的嘉宾,是赴港拍电视剧时结的缘吧?

蒋文端:呵呵,是那个时候认识的。当年刚从粤剧学校毕业的我什么都想试一试、学一学。我曾经参加过电视台主持人的竞赛,进入了复赛,但是进入决赛需要跟电视台签约,我没敢,不去了。香港有机构来广州招演员,我又试中了,参加了三个月的表演培训,然后停薪留职两年去了香港。从1993年到1995年,我在香港拍了近20部电视剧。

【香港历练】

拍电视练就“随时入戏”

羊城晚报:电视为什么没有留住你?

蒋文端:我学了六年粤剧,放弃太可惜。而且见识过后,感觉最有难度的还是粤剧。我演粤剧很享受,既是娱人,也是悦己。

羊城晚报:影视实践也给你的粤剧表演带来变化?

蒋文端:拍电视剧不是顺着拍的,今天拍第一集,明天可能拍第二十集,要随时入戏,这对舞台演出很有好处,可以更迅速地进入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紫钗记》中,我演的霍小玉苦等李益三年,病得昏沉沉时却知道李益要娶太尉女儿,快要崩溃了。戏中有一段霍小玉“逢寺便拜”,按照传统程式应该把表演得激愤有力,但是从香港回来,我改了表演风格,因为一个身染重病的女子不可能有充沛的体力,应该是跌跌撞撞的。

羊城晚报: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表演风格?

蒋文端:我的风格偏向自然。我这个人没什么爆发力,但是比较柔韧,细水长流。可能我不会让观众一看就眼前一亮,但能慢慢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看了之后会有回味。

【温馨家庭】

生育后迎来事业高峰

羊城晚报:在香港的时期,以及后来结婚生子、暂别舞台,你都很想念粤剧吗?

蒋文端:一直在想,做梦都在想。怀孕时,我曾特意不想看粤剧,想给孩子更轻松的胎教。但做梦还是要上场了还没化好妆、还没换好衣服,上不了台心里焦急。

羊城晚报:先生和孩子都支持你的粤剧事业吗?

蒋文端:我先生是香港人,不懂戏,但会去看我表演,哪怕看得打瞌睡。有一次我演《狸猫换太子》,演到寇珠死时,他在台下哈哈大笑:“演戏真有意思,一个人死之前还能做那么多漂亮动作。”还有一次,他在台下睡着了,我就让剧团同事提醒他回家睡去。谁知道同伴老远冲我先生喊:“你老婆要你回家睡觉去!”他惊醒后,发现满场的人都看他,闹了个大红脸。我的孩子也有这方面遗传,小时候一听到锣鼓,就会静下来仔细听。

羊城晚报:你的艺术高峰似乎出现在生小孩之后?

蒋文端:对。结婚前我很瘦,身体不好,气息、嗓音都有些问题;生孩子,虽然耽误了演戏,可嗓子比以前好了,体质改善,高音也出来了。还有我同丁凡老师搭档后,他的鼻音、高音都非常华丽和大气,我“偷师”学到一点。

【艺术创新】

一人分饰“四大美人”

羊城晚报:2007年你的《倾国名花———蒋文端艺术专场》中,你身兼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当时非常轰动。

蒋文端:这是丁凡院长给我的建议。四个人物分别在四种剧情当中,每一段之间换装时间只有几分钟,非常紧张!拍电视剧快速进入角色的训练帮到了我。

羊城晚报:《山乡风云》这个现代戏中,你是怎么把握角色的?

蒋文端:我一直演古装,这个戏确实对我是很大考验,没有宽袍大袖,只能用形体、眼神来表现。握拳再不能是花旦的虚握、兰花指,而是力度要大、指节要突出。在眼神方面,表现出军人的力度;体型上,要站直、有棱角;念白要有力度,像军人就像喊口号一样。红线女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

【改革思考】

粤剧不能走影视路子

羊城晚报:你赞同粤剧改革吗?

蒋文端:就像红老师所说的,不改谁看?但是无论怎么改,粤剧的传统特色、唱腔声韵绝对不能丢。传统戏曲是有距离感的审美,要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不能直接走到影视剧的路上去。

羊城晚报:得了梅花奖,你的艺术生命会否随之延长?

蒋文端:得奖之后我就想,终于给两个女儿有所交代了———妈妈每天早出晚归、没时间陪她们到底是为什么?今后演出,肯定会更有压力,不能损了这个招牌。我曾打算想唱到45岁,因为虽然化了妆能显年轻,但无论如何演18岁都会别扭。也可以转入教学,将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羊城晚报:你一点都不回避自己的年龄?

蒋文端:当然不,我对年龄很坦然。我喜欢演粤剧,这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爱好,观众是来看舞台上嬉笑怒骂的角色,并不是来看蒋文端。如果观众还喜欢看我演,那就演;如果觉得我该退了,我也不强留。

【搭档说她】

丁凡(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蒋文端的长期舞台搭档):

蒋文端是目前活跃在粤剧舞台上女演员中的佼佼者,无论是艺德还是艺术水准都相当不错。她的艺术风格是自然中见功力、体现美感,特别注重从内心传递出人物的情感。粤剧观众因城乡及粤港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审美需求,但是她都能适应这些不同的口味,是最有观众缘的演员。

黎骏声

忘掉自己才能转换自如

【个人档案】

黎骏声,生于1965年,原名黎向阳,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文武生。1980年正式登台,曾在《搜书院》、《苦凤莺怜》、《西厢月下情》、《花染状元红》、《钟无艳大破棋盘阵》等剧中任主演。2001年广州粤剧团重组后,成为该团担纲文武生,与著名粤剧花旦倪惠英形成新的组合,先后在《范蠡献西施》、《睿王与庄妃》、《花月影》、《豪门千金》、《三家巷》等近三十出大型粤剧中领衔主演。其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善于运用各种表演手段和声腔塑造人物,深得行家和观众喜爱。

【学艺时期】

差点放弃粤剧去当司机

羊城晚报:你出生于粤剧世家,从小入行看来也是顺理成章?

黎骏声:我七八岁开始学戏。开始父亲不大愿意,戏行里的人没几个希望子承父业,太辛苦。但是他拗不过我软磨硬泡,才答应。真开始练功,我一个星期就想打退堂鼓,但这时我爸就不答应了。

羊城晚报:练功最“惨痛”的记忆是什么?

黎骏声:很多啊,最苦的是练劈叉,硬生生拿铁墩子固定住两边脚踝!我爸都教不下去了,请了黄玉星师傅来教我。

羊城晚报:你正式登上舞台是什么时候?

黎骏声:12岁时我就登台在《万水千山》里演小红军,1980年正式进剧团成为一名演员。当我渐渐从跑龙套、翻跟斗开始有念白、戏份稍多些的时候,粤剧第一个低潮也来了。剧团的演出少了,人也走了很多,我无所事事,想另外找事干。还真的去学了驾驶,差一点就干上驾驶员这个当年还蛮吃香的行当。

羊城晚报:后来怎么回到粤剧这条道路上来的呢?

黎骏声:还是因为父母的决定。我妈当时在茂名粤剧团当团长,她一是不愿意我虚度光阴,二是希望我能在团里帮她,我不能拒绝啊。于是沉下心做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粤西地区已经小有名气。

【结缘名师】

获大师红线女言传身教

羊城晚报:然后,就要说到你与红线女老师结缘的经历了吧?

黎骏声:当时红线女老师正在组建红豆粤剧团,另一位粤剧名伶孔雀屏向她推荐了我。经过当面“过堂”,红老师首肯,然后把我调来广州。开始一年多,我和三四个年轻人都住在红老师家的小楼里。她是怕我们住宿舍就容易贪玩、耽误练功,这样也便于随时教我们。

羊城晚报:这一段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黎骏声:让我真正见识了一位大师的严格,甚至可以说严厉。红老师是一个对工作非常用心的人,她没有工作、休息的概念,只有艺术上达不达标的区别。我们住在三楼,红老师住在二楼,她突然有什么灵感,就喊我们下来练,一不经意发现已经很晚,又赶紧让我们回去睡觉。。生活上,红老师也很有一套。她家的餐桌很早就使用公筷了,因为老师最怕感冒、影响嗓音。可是我们这些后生仔都不大习惯,经常吃着吃着就乱了。

【获奖作品】

《花月影》探索粤剧改革

羊城晚报:你这次获奖选送的《花月影》被称为粤剧改革的成功之作,改革体现在什么方面?

黎骏声:有很多方面。比如大幕一拉开,舞台布景就是很空灵、淡雅的,与传统粤剧的艳丽不同;音乐方面用交响乐与粤剧配乐相结合,还吸收了流行音乐的曲调,比如《真的好想你》。

羊城晚报:你在《花月影》饰演的林园生,到底是不是一个负心汉?

黎骏声:戏曲观众们习惯了陈世美一类的人物,但我觉得,林园生对杜采薇不是负心,而是情与理的两难选择。这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深深地爱着杜采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封建官员,他不会轻易放弃仕途上的追求。

羊城晚报:最后林园生既失去了爱人又没有了功名,几近崩溃的状态被你演绎得很传神。

黎骏声:我在这一段采用了较大幅度的舞台动作,借用了杜采薇留下的红手巾,在身段上加入了些许花旦的动作,来刻画他扭曲的心态。他在唱词里也呈现出人格分裂的状态,有一些“女气”的成分可以理解。

【未来大计】

用精品引观众入场看戏

羊城晚报:你尝试过很多行当,除了小生,还有《花染状元红》里的官生,《贼王子》里的武生,《钟无艳大破棋盘阵》里的文丑等等。

黎骏声:我的定位是文武小生但,任何角色我都会从塑造过程中学到东西。比如《花月影》最后林园生的疯癫,如果不是以前演过丑角,就没办法准确把握人物的这种形态。

羊城晚报:扮演不同行当的人物,怎样才能转换自如?

黎骏声:首先要忘掉自己,不要一出来就急着要把“我”亮出来。演员就是演人物,只要符合人物的气质,不要考虑本身是否帅气潇洒。

羊城晚报:这次得了“梅花奖”,也出任广州粤剧团团长,接下来有什么考虑?

黎骏声:我们能够最直接影响到的还是自己的产品,排好戏、出精品。喜欢粤曲的人现在真不少,你看“私伙局”那么繁荣,但是有点“曲盛剧衰”,真正愿意进剧场看大戏的人反而不多,这个现象要引起重视。另外,香港艺坛有一种氛围,觉得戏曲有内涵,每一首曲都有历史故事、有很美的文采,因此是比流行歌曲更高雅和长久的艺术形式。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恐怕有赖于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富足,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

【搭档说他】

倪惠英(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

黎骏生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从小接受粤剧的熏陶,功底很扎实,也是个非常努力的人。他具有亮丽的嗓音,醇厚有韵味的唱腔,这么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上一直有不断的飞跃,这一点非常可贵。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失过声,我们都说他有一副“玉喉”。

邓琼、李丹瑶、陈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