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一出豫剧《朝阳沟》风靡大江南北。人人熟知栓宝、银环等剧中人物形象,个个乐道“前腿弓、后腿蹦”等经典唱词。2003年4月2日,在河北电视台《戏苑乡音》节目录制现场,笔者有幸得遇当年栓宝和银环娘的扮演者王善朴、杨华瑞伉俪。
两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精神矍铄,说起戏里戏外,如数家珍。“我出身农村,熟悉农村人物。”说到塑造栓宝形象为何如此真实感人时,王老如是说。1929年11月,王善朴出生于濮阳清丰县农村,从小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因家境贫寒,为养家糊口,不到10岁的他进了当地私人戏班学戏,13岁就开始上台演戏。1947年,他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部队文工团。直到1952年调入河南省豫剧三团。在那里与同时调到该团的杨华瑞相识,天长日久,两人从相识到相知相爱,1956年10月幸福地结合在了一起。到1958年排演《朝阳沟》时,他们的大儿子已经1岁了。
《朝阳沟》给王善朴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灾难。“文革”开始,随着《朝阳沟》被批,他也经受了停职、隔离、批斗的厄运。直到“四人帮”被粉碎,他才重返舞台。1986年因病离休。忙惯了的他闲不住,应家乡清丰县戏校之邀,出任校长并亲自授课教徒,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学员。
杨华瑞1932年5月出生于信阳一个普通市民家庭。1949年7月,正读高中的她因能歌善舞而被选中加入了刘邓大军的一个部队文工团,3年后调入河南省歌剧团(河南省豫剧三团前身)。说到她扮演的银环娘为什么那样传神,她讲到,当年,为塑造好人物形象,她下了很大功夫,细心观察、精心揣摩。当初,心地善良、为人热诚的杨华瑞无论如何也演不出银环娘的刁蛮凶狠劲来。有着坚实功底的她迎难而上,走街串巷,注意观察街头做小买卖的妇女;那些人都是最下层的劳苦大众,为维持生计,不得不斤斤计较,吵起架来特别凶。从她们身上,杨华瑞找到了感觉,经过悉心揣摩,一个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舞台上,让人过目不忘、至今津津乐道。
许多观众习惯把演员与所扮演的角色划等号;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二者之间性格完全相反的例子为数并不少,杨华瑞就是这样。“她在生活中是绝对的大好人,对我的关心可说是无微不至”。这是王善朴的由衷赞美。“杨老师对谁都特别好,只要她接触过的人,没有不这样说的,真可说是有口皆碑”。这是同事、朋友的诚挚表白。
说到《朝阳沟》,就不能不说到栓保与银环。多年了,许多观众还误以为这两位主人公的扮演者是夫妻。前不久,银环的扮演者魏云还交给王善朴一封辽宁省葫芦岛市观众的来信,信封上明明白白地写着“王善朴、魏云夫妇收”。信中表达了对他们二位的热诚赞誉和崇高敬意,衷心祝愿她们白头偕老、幸福美满。魏云问王善朴如何回信,王善朴哈哈一笑:“给他寄去一张我们剧中的合影照片;原来糊涂就还让他糊涂下去吧。”
王善朴夫妇不光与魏云等关系密切,和同住一院的“二大娘”、“栓保爹娘”以及“妹妹”、“老支书”等,一样亲如家人,就像戏里一样。如今,除了“二大娘”马琳于1995年因病去世外,其他当年的伙伴都健在。
王善朴演过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演的最多的还是《朝阳沟》;至于演了多少场,已经记不清了。演《朝阳沟》印象最深的事,是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当年《朝阳沟》排出不久,周总理就在来郑州工作期间看了演出。对那次演出,王善朴永远也忘不了。当时,周总理是抽上飞机前的间隙看演出,时间紧迫,演出作了适当压缩。给总理演戏,剧组人都铆足了劲,演出特别成功。结束时,周总理走上舞台和演员见面;这是演员们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和总理面对面,大家心情格外激动。“总理和我们平时从电影、电视上看到的一样,浓眉大眼,特别和蔼慈祥,说话风趣幽默,没有一点架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善朴仍然激动兴奋不已。他还讲到,总理赞扬这是出好戏,可以拿到北京去演出。同时,他老人家以行家的眼光,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演员的一些表演动作是否合乎分寸;为突出党的领导,可以增加个村支书(原来剧中没有老支书这一人物),等等。“总理可懂戏了,特别懂戏。”王善朴一再强调。后来,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朝阳沟》进京演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领导等都观看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除《朝阳沟》外,王善朴、杨华瑞夫妇还共同演出了几十出戏。在《祝福》中,他们分别扮演贺老六与婆婆;在《小二黑结婚》中,他们是二黑与二黑娘;在《野火春风斗古城》里,他们又成了杨晓东与杨母。台上母子、台下夫妻,别有一番情趣。
“早年受苦,中年赶上‘文革’磨难,到晚年享了福了。”总结自己的一生,王善朴感慨不已。如今,历经坎坷的他和老伴一起,携手共度幸福晚年。他们的3个子女早已成家立业,大儿子在剧团搞行政,二儿子在工厂车间,女儿在宾馆当部门经理。孙辈中,一对双胞胎孙女正上小学、一个孙子读高中,而大女儿家的外孙女已经大学毕业、当了法官。坐享清福的二老闲不住,一方面教徒授艺、培养新人,一方面各地演出邀请不断。他们也乐于前去,和观众共忆当年的《朝阳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