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早晨,气温只有3、4度,清冷的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意,淡淡的薄雾弥散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叶县盐都公园,一个戴着茶色眼镜的女士正在指导一青年女子唱戏。只见戴眼镜的女士身着素衣,短发盈耳,皮肤润玉,神情矍铄,虽年近花甲,但说起戏来仍旧极其认真,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动作流畅自然,举手投足间颇具大师风范。被指导的女子心领神会,再次倾情演绎时,发音、吐字、行腔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细细品味,其中似乎还有某种传神的味道。如果你是一位资深的豫剧“票友”,你一定可以一眼就辨认出这位老人就是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首,已故豫剧大师、崔派艺术的创始人崔兰田的得意弟子,在豫剧界享有盛望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宝英老师。而青年女子则是张宝英老师近日在叶县新收的弟子杨素霞。杨素霞今年40岁,世代务农,自小就对崔派豫剧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个是高高在上的豫剧大师,一个背朝黄土的农民,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一老一小”在这清新的早晨共同传递这艺术的芳香呢?
峰回路转,伯乐喜逢千里驹
成为张宝英老师弟子的杨素霞,如今是远近闻名。叶县人沸腾了,一个个都在细细打听,都想亲眼看看这个和大师结缘的“名人”。杨素霞与张宝英老师是如何相识的呢?这还得从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说起。
2008年3月16日晚张宝英老师专程赶往郑州参加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的现场直播,这是《梨园春》第一赛季“戏出名门”中的崔派选秀节目,比赛优胜者将有幸成为张宝英的弟子,将得张宝英的亲传。比赛紧张而刺激,选手倾尽全力,精彩唱段层出不穷。作为《梨园春》的明星擂主,3号选手杨素霞以崔派唱腔闻名,虽历尽艰辛而未能成为最后的优胜者。比赛结束时,38岁的杨素霞在舞台上泣不成声。她是多么想拜张宝英老师为师呀。一直以来她都以未得名师传授而遗憾,如今近在咫尺的机会眼看又要擦肩而过,这又如何让她不伤心呢?一旁的张宝英看到这个情景,急忙走过去,先给了杨素霞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搂着她说:“想进老师的门,什么时候都可以,只要想学。”张宝英老师没有失言,两年后的今天,她专程赶往平顶山市叶县县城,正式把杨素霞收到了门下。
说起自己新收的这个徒弟,今年已70岁的张宝英表示,“艺术掺不得半点假。一个演员在关键时刻最能暴露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崔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沉稳大气,不温不火,我在选学生的时候也会从各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综合考虑。杨素霞身上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正如我的老师崔兰田说的,人不要很计较什么惊人的天才和超群的技艺。只要愿意学,肯努力,有一股子牛劲、勤奋好学、坚忍不拔的精神,条件好的,经过培养可以成材;天赋条件不好的,经过努力,弥补不足,也可以成材。”
怀念恩师,虽知困难亦敢为
说起老师崔兰田,张宝英满怀感激,说如果没有崔兰田,就没有张宝英的今天。张宝英向记者谈起了自己当初学戏的情景。张宝英祖籍河南长葛县,幼年时,她就酷爱戏曲。七、八岁时,就是个小有名气的小戏迷。由于家境贫寒,张宝英十一岁便在长葛县一家私人手工卷烟厂当了童工。在烟厂里,她是工会演出活报剧、秧歌舞的积极分子。15岁考进安阳市豫剧团,17岁开始登台演出。就是这个看起来学戏生涯顺风顺水的女孩子,说自己学戏根本不顺利,如果没有恩师崔兰田,也许现在自己只是一个大嗓门的普通人。
“其实我的天赋条件很差,我原先嗓子凉弦。”张宝英说,起初自己的嗓门虽大,但很直,不好听,还不耐用,也就是凉弦,俗称:“月白腔”。“凉弦”是一个戏曲演员的致命弱点,这对她能不能学成戏、能不能吃“唱戏”这碗饭,是个严重的挑战。当时,有人就不客气地说:“这妞干脆学刀马旦吧。那唱就不中!”听了这些,宝英自己也有点失望,只好每天偏重于练武功。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暴雨冲过,更见青松巍峨。
1959年,崔兰田看中了这个条件一般的小学员。能拜名师,对张宝英来说,自然是很荣幸的事。但是,她何曾想到接踵而来的却是讽刺、挖苦和打击:“她张宝英算老几?也想红!”“就凭张宝英这块料,还想学崔兰田?拉她的倒吧!”当时还有人当着崔兰田的面指出:张宝英嗓子不好,没有前途,培养她是“白费劲”;“你是个名演员了,把她带不出来,对你影响也不好。”听了这些刀子剜心的话,张宝英哭了无数回。崔兰田却鼓励她说:“条件差点不要紧,只要你认真踏实,我上百次教你都可以。”一个好的老师,对一个演员的成长影响极大,起着过河搭桥的作用。拜师仪式一结束,崔兰田就首先帮助她解决唱腔问题,她先从唱念起步,一字一板地教张宝英,张宝英也象小学生描红临贴一样学着、模仿着。崔兰田还亲自给张宝英教有唱有做的《游龟山》中的一场戏,她一句一句说,一段一段教,学好一段,演一段,没学会的,演给宝英看,直到宝英学会为止。一个月下来,舞枪弄棒的张宝英变成了一个悲切哀怨、缠绵悱恻的青衣。张宝英老师开玩笑说:“我这也算是弃武从文了。”接着,崔兰田又教了《藏舟》,排演了《游龟山》全本。七、八月的大热天,崔兰田大师给张宝英做示范,手把手教,百遍不厌。张宝英不会贴鬓,位置老贴不对,崔兰田就用钢笔在她脸上划好,让张宝英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后,张宝英的劲头愈来愈足,在恩师的指点下,她每天起早睡晚,天天坚持练功,文武功都练;勤学苦练,剧团有演出,场场用心看、认真学。先后又排演了《李慧娘》、《洪湖赤卫队》、《红楼梦》、《三哭殿》等许多剧目,均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20岁时开始崭露头角。从此以后,她从武戏表演转向了文戏表演,以悲剧见长的崔派青衣角色被张宝英在舞台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辛勤耕耘,皇天不负有心人。崔兰田对张宝英来言,是严师,也是慈母。崔兰田对宝英要求很严,期望很大。她常教导张宝英:“你的条件和别人相比,不是最好的,所以你一定要刻苦,人家练一遍,你要练两遍,人家练十遍,你就要上百遍地练。”张宝英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她踏踏实实地学习崔派艺术,同时大量吸收其他流派的艺术营养。
众所周知,豫剧有四大声腔系统,崔派属于豫西调。作为崔派的开创人,崔兰田大师的唱腔抑扬顿挫,鼻音很重,所以她的唱腔似远寺沉钟,浑厚、忧郁。而张宝英的唱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她的唱腔沉稳中透着刚健,这也正是出于“师”而又异于“师”。同样的剧本,在不同的演唱中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提起自己的这种表演风格,张宝英再次提起了恩师崔兰田。崔大师不但无私地将自己的技艺倾囊而授,还带她去学习别的门派的经典。张宝英先后向以表演著称的秦腔名家马蓝鱼学习了《游西湖》,跟“豫剧皇后”陈素贞学习了《宇宙锋》。之后,崔兰田又送她去学昆曲、学京剧、学歌剧。因为艺术是相通的,崔兰田让张宝英博采众家之长,希望她在艺术上能够超越自己。正是崔兰田这种无私的风格,从而为张宝英在唱、念、做、打方面,奠定了扎实、雄厚的艺术功底。就是在这种可敬可爱、胸怀博大的良师的帮助下,张宝英成为了崔派艺术的出色继承人。“作为崔派艺术的传承人,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有做得更好,才能报答老师。”
古稀之年,春华秋实硕果丰
辛勤耕耘劳作苦,桃李芬芳事业甜。如今的张宝英,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作为崔派艺术的传承人,从历届青年演员大赛到《梨园春》戏迷擂台赛,从专业演员到业余戏迷,以张宝英为样板,学她的戏,仿她的腔,后继者众多。张宝英说,尽管现在整个戏曲界的形势不太景气,但自己在挑选学生的时候还是特别严格。张宝英现有徒弟近30人,中原大地、秦淮河畔、天山脚下、宝岛台湾,无处不活跃着她徒弟们的身影。张宝英平均每个月都要出外演出10多场,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徒弟进行指导。张宝英说,自己有责任去宣传、发扬崔派的艺术。她说:“我上一代的老师有很多,佼佼者也有很多。到了我这一代,人才也很多。一个流派要不断壮大,就要有源源不断的后来人。”还说,她的老师崔兰田,在30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期,就着手培养她。她一定要向老师学习,培养更多的传人,让崔派艺术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这是崔兰田的心愿,也是张宝英一直以来辛勤耕耘的事业。对戏迷,张宝英从来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重视与喜爱。曾经有许多戏迷向张宝英讨教演唱技巧,希望自己能学得更像她。张宝英说,戏迷只要能有板有眼地唱出来,只要能让自己自娱自乐就行了,不一定非要追求像某个人。戏迷要有那股劲儿,只要能勇敢地开口演出崔派的剧目,就能形成一个弘扬崔派艺术的氛围。
张宝英十分欣赏这样一句名言:“在我奔跑的时候,我从不回头看我越过的跨栏和踢倒的跨栏,我的眼睛始终盯着前方。”绚丽的舞台容易让人产生人世沧桑,恍如隔世的慨叹。
人总是会老的,然而艺术却是常青的,衷心祝愿张宝英老师这株崔派的常青树能更加枝繁叶茂,衷心希望张宝英在严格收徒的同时也能多多收徒,让更多喜爱崔派艺术的优秀人才聚集她的周围,让崔派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