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先脱旧观念,人有志气世无难,政策帮咱事好办,万不可等靠要伸手讨钱……”麦收时节,在孟津县小浪底镇相留村,一段豫剧唱腔从晾晒场一角的屋子里传出来。唱戏的是本村的戏曲爱好者,听戏的则是在这里晒麦子的几户贫困户。

这部戏叫《挪门楼》,是小浪底镇为助力扶贫工作编排的豫剧。戏曲也能帮人脱贫?这要从农村脱贫工作中的一些真实故事讲起。

家住相留村的胡某今年39岁,尚未结婚,没有一技之长却好吃懒做。胡某的父母年迈体衰,仍常年在田间劳作,胡某却觉得种地收入少,天天赖在床上。村里曾帮胡某在县城找了一份建筑工的工作,没干两天他就跑了回来,嫌太累,不愿再去。

这样的故事,在小浪底镇扶贫一线并非个例。该镇处于孟津县西部山地,因地理、教育等因素相对封闭。长期的贫困,消磨了贫困者的主动性,一些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坐等别人送小康”;还有些群众畏首畏尾,给钱要、给项目不干,生怕养殖、种植赔钱。

“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的最大敌人,传统认知观念不改变,精准扶贫、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意识到问题的症结,该镇给全镇千余户贫困户送去了一封公开信、一个“扶贫礼包”,礼包中包括两本书和五本小册子,包括《摆脱贫困》《农民致富金点子》《健康知识手册》《法律知识手册》《交通知识手册》《消防知识手册》《小浪底镇贫困户手册》。

“扶志”宣传咋能让大家更喜闻乐见?扶贫工作者从生活中找素材,编了扶贫戏曲《挪门楼》。该剧从描述一户贫困户认为挪门楼可以改变贫穷的细节入手,曝光贫困的思想根源,教育大家转变观念,勤劳致富。该剧前期为专业演员演出,后期为各村的戏曲爱好者参与,在各村经常演出。

或许是被《挪门楼》戳到了痛处,或许是被身边脱贫致富的典型激发了主动性,不少贫困户的态度确实发生了改变。之前提到的贫困户胡某,如今走出家门在外务工,每月工资有两三千元。借助政府的5000元扶贫资金和打工挣的钱,他家中添了两头牛犊、40只兔子和30只蛋鸡,父母每月卖兔子、鸡蛋和鸡,能收入几百元。提起儿子的转变,胡某的父亲也说:“没想到送钱扶不起的,唱戏给扶起来了。”(洛阳晚报记者 王妍 实习生 马勇玲/文 记者 杜卿/图)

孟津县小浪底镇排演扶贫题材豫剧《挪门楼》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