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从11岁开始学河北梆子的。那一年,父亲骑自行车驮着从来没见过河北梆子的王英会到了县城。石家庄戏校在这个小县城贴了招生简章,一共只招3个人。那时的王英会一点儿看不出有演员的模样,个子不高,还胖嘟嘟的。参加面试的几个老师几乎都要放弃他了,左思右想,还是留下了,只因为他天生一副好嗓子。

王英会说,对他的艺术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恩师梅葆春。梅葆春1988年以河北梆子老生角儿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在石家庄的6年,“梅老师当时演的每出戏我都在里边给他配戏,收益多多。”

20年后,第二个拿到梆子男老生角儿梅花奖的,正是梅葆春的学生——王英会。

以南方区总分第一名荣获梅花奖

王英会拿这个梅花奖,同他的老师比起来,有点一波三折的味道。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好事多磨。这桩好事,一磨就是6年。从2003年到2006年,他4度与梅花擦身而过。王英会觉得很丧气却没有放弃。在剧团的支持下,他报名参加2007-2008年度的梅花奖评选。这一次的压力可想而知。想不到终评的现场表演,他被分到了南方片的杭州。河北梆子的戏迷多在北方地区,近30年来王英会在20多部剧目中担纲主演,代表剧目有《醉卧长安》、《花甲颂》、《清风亭》、《乌盆记》、《嫦娥奔月》,大型现代戏《叫魂》等。以他的知名度,一出场准会有个碰头好,接下来也会有戏迷给他鼓掌。可是,南方观众对河北梆子接受吗?会喜欢吗?王英会心里有些忐忑。

但是大幕拉开后,王英会就入戏了。他就是《清风亭》里的那个张元秀,花甲之年拾得弃婴张继保,抚养成人,后张继保中了状元,反把养父母逼死,伤天害理的张继保遂被雷劈死。他的念白抑扬顿挫、动人心弦,唱段声泪俱下、感人肺腑,把这出戏演得催人泪下。出乎王英会的意料,现场观众从安静到动情,谢幕的时候甚至还引来欢呼和尖叫。“在北京演得精彩时赢得的效果和反响,在杭州都有,甚至还要强烈。”王英会松了一口气。

5月18日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杭州颁奖,王英会以南方区总分第一名荣获梅花奖。评委会给他的评价是:嗓音高亢,演唱真假声衔接自然,高低音挥洒自如,韵味醇厚,表演细腻感人,身段潇洒飘逸。

“考梆子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梆子”

“我刚上戏校的时候就是白丁一个,还不知道什么叫梆子。”王英会说。他整天练功,练完功就先坐下,哪一个唱段重要,师傅就从哪一段开始教,一段一段地学好了,串起来,就成一出戏了。学了没多久,刚刚会唱了一出《杀庙》的王英会,就登台了。

“穿上那个靴子,厚底儿的,不会走路了,就在那站着,做好了姿势,大幕拉开,起音乐,就开始唱了。”回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情景,王英会这样说。那一年他12岁。

戏校毕业后,王英会进了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1984年剧团改革,分成十几个演出队,每年要演出四五百场,才能维持剧团的经济收入。那时候百姓的娱乐方式还不多,一下子开放了传统戏,就都蜂拥去看。于是,王英会一年中一半以上都在乡下演出,边走边唱,一出戏能连唱一个月。团里的两个老生领衔主演,“戏里缺个小花脸我就唱小花脸,缺个大花脸我就唱大花脸。”剧团缺什么他就顶上,唱遍了各个行当。这段经历让他感受到艺人的不易,同时也是他艺术上收益最多的时期:“全靠自己看,全靠自己理解,全靠自己在舞台上发挥。”

戏演得火爆,收入自然就多了,王英会在当地也已小有名气。当剧团里人人喜笑颜开,等着发额外补贴的时候,王英会却皱起了眉头:“一个好演员是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修养的,一味地重复演出,虽然可以得心应手,但正是这个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可能会限制你的艺术发展,因为你不会用心去琢磨了。”

那年正巧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艺校联合招生,于是他做了人生中的第二个重要决定:报考大专。恶补了几个月的文化知识后,他通过了成人高考,进入导演专业。导演专业和表演专业不一样,编、导、音、舞、美、化、服、道,所有这些都要去学习和适应。一个台前的演员为什么执意要学这个幕后的职业?王英会的解释很简单:那两年学到的知识,对于演员驾驭整个舞台的能力,是一个极好的补充。“作为一个演员,需要及时地充实自己。”

1999年,他加入了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2002年,中央戏曲学院第三届研究生班招生,那个班全称叫中国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这个班前两届只招收京剧演员,这是第一次招收地方戏演员,河北梆子专业全国只招一人。王英会顺利地通过了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成了梆子界第一个研究生。他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个深造的机会:“研究生班有个宗旨,就是培养跨世纪的戏曲领军人物。我想,也许自己不会有那么大的作用,但一定会努力。”他当初到北京来的初衷是:看更多的戏,想更多的戏,向更多的老师学习。“从观摩,到艺术实践,到剧目的学习,研究生班给我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我想演一版自己的《赵氏孤儿》”

从农村娃娃到梆子剧团主演、河北梆子界第一个研究生、梅花奖演员,“有的时候我的运气还是挺好的。”这是王英会说得最多的话。其实仅仅靠运气,并不至于让他走到今天的高度。对王英会而言,人生的每一个转折,都是选择的结果,而每次选择的背后,是因为拥有艺无止境与不甘平庸的理念和追求。

王英会说,唱戏不是为了唱而唱,他总问自己一个问题,一个似乎永远也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唱?“小的时候没文化,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演。演了这么多年后,都成角儿了,在舞台上不能稀里糊涂的,对角色该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我不是刻苦死练的那种,从来都不是。我爱琢磨。”他是个爱动脑子的演员,也参与过导演的工作,而不当导演的时候,看到别的演员或者整出戏有什么问题,他也坐不住。“我这个人很直,从不保留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艺术上的。只要我看到不合适的东西,我会直言不讳,不管是老师、同辈,还是学生。”起初,他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误解,有人议论说:“他这么年轻,怎么就指手画脚的,太不谦虚了。”他的回答就淡淡的一句:“我只是在想一个更好的表现方式。”他相信那句流行的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得奖后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王英会说,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排一出自己的《赵氏孤儿》。“我喜欢演一些飘逸潇洒的马派戏,比如《赵氏孤儿》、《苏武牧羊》这种风格和扮相的戏。我在石家庄的时候就演过不同版本的《赵氏孤儿》,现在我想演一版自己的《赵氏孤儿》,可以说这就是我的艺术追求。走自己的路,由别人去说,有说好的肯定也有说坏的,但你要是不走自己的路,永远都没有人去说。”(扎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