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拓
我国的地方戏曲,我是看过、听过的,而且是看过、听过多个地方的戏曲,诸如浙江的越剧、苏北的淮剧、苏州的评弹,以及本地的申曲(即沪剧)等。不过,我所看过的地方戏曲,极大多数是我小的时候,在路边的戏曲摊上看的。说实在,我所看的都是些戏曲片段,或者是一些唱段而已。这是因为:一来,在戏曲摊看戏也要付钱,我的兜里没有钱,所以看一会“白戏”就走;二来,即使是“白戏”,我也看不懂,也听不明白,因为当时的年龄太小,仅仅是看个热闹摆了。
我国古今地方戏曲的总和,称为中国戏曲。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从上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夏、商、周。无论是出土的陶器,还是青铜面具、石刻画像,全都留有戏曲的记录。到了宋元时期,形成了完整的戏曲,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到了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的出现,于是,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又一次繁荣了起来。
可是,我不知道宋元戏曲在宋元时期,通常采用何种剧种演出的。我想,总归不是昆曲,因为昆曲是在元末明初才出现的,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因此,中国戏曲中的许多剧种,到了宋元后期,一定出现了断层。
河南梆子也称豫剧,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古老剧种,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实,我对河南梆子是完全陌生的。过去只在收音机中听过,可惜的是听不懂,只是听见高昂激动的唱声,在琴声、鼓声、板声的伴奏下,热闹得很。不过,我从这种戏曲的唱腔声中,隐约地品味到,或是向人们叙述一个壮烈的故事,或是一出悲剧戏,细听还是蛮有味道的。
离家不远处的一所公园,前几年实行了免费进入,因此我经常去这所公园散步。
隆冬腊月的清晨,我照例去这所公园散步。有一天,在散步时,远处传来了一阵耳熟的“热闹”声音。我顺着声音寻找音源,一直寻到了紫藤树下。紫藤树下的一条石凳上,坐着两个老头子,一个老头子拉二胡;另一老头子拉板胡。老头子们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妇女,妇女的左手拿着木制的“梆子”(沪人统称“的笃板”),右手做表情。妇女在老头子们的琴声伴奏下,左手打板右手表情,放喉高唱河南梆子。这是我有生以来,首次看到河南梆子戏,尽管演员没有化妆,也没有穿戏装;尽管我听不懂唱词;但还是能从琴声的旋律和“曲”的唱腔中,深切体会到演员唱出了,戏曲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你是哪里人?”一曲终了时,一位斯文的老年观众问女演员。“河南安阳的”,女演员微笑着答道。只见那位观众听后,频频点头大加赞赏。看来这位观众是河南梆子的内行。
我向这位老年观众请教了,有关河南梆子的学问。这位老年观众告诉我,“河南梆子因地域不同,有不同的流派,开封、洛阳等地的,叫河南梆子;安阳地区的,叫怀调;还有,陕县等地叫乱弹,等等。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艺术特点”。“她唱的是正中的怀调,是安阳地区的,所以我问她是哪里人,外行是听不出的”。这位精通“河南梆子”的老年观众,热情地为我介绍了“河南梆子”。
想不到关于“河南梆子”,还有那么多的学问。我竟然在免费公园内,免费看到此类戏曲,学到有关此类戏曲的学问,而不是在“大戏院”或高等学府,实在是太幸运了。本以为这种“热闹”的声音就是河南梆子,哪知是安阳地区的“怀调”呢?算是开了眼界了。
戏曲源自于生活,是生活中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是生活中人性的表达。安阳地区的“怀调”,是安阳地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从“怀调”中了解到了,河南安阳的点滴。河南安阳的历史,可谓悠久,是我国殷商时期的国都,距今有三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戏曲与话剧不同,话剧以人物的对白为主,观众因为语言而受到限制。戏曲则不同,戏曲以唱腔为主,而唱腔是在音乐下实现的。音乐不受语言限制,如果说,音乐是种语言的话,那么,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我虽然听不懂河南梆子中的唱词,但能听懂“梆子”的音乐,尽管对“梆子”的各路流派知之甚少。
如果说,包括昆曲在内的现存戏曲剧种,虽然有宋元戏曲的痕迹,但全部是起源于宋元以后。那么,也就是说,现在无法完整的了解,宋元及宋元以前,戏曲的唱腔及表演形式,尽管留存了宋元及宋元以前的剧本。因此,现存的宋元及宋元以前的戏曲文化是不完整的,原因何在,值得今人深思。
西方的歌剧,亦称西洋歌剧。西洋歌剧渊源公元前的古希腊,成型于公元10世纪左右,相当于我国的宋元时期。千百年来,西洋歌剧不断创新和发展,终于成为了经典。我国的戏曲渊源于公元前的商周,宋元达到了高峰,明初后再次兴起,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西洋歌剧是好看好听的,中国戏曲也是好看好听的,而中国戏曲唱腔的多变,是西洋歌剧所不及的。
申城,虽然是个大码头,从前,跑码头的戏班子,来申城演出的也不算少,但是唱河南梆子的戏班,却是少之又少,甚至路边的戏曲摊上,也不曾见过。现在,上海的大戏院,也是每天有戏演的,但没有梆子戏。中国戏曲曾经的断代,是我不愿看到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