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梆子又名“山东吼”、“山东讴”,也叫“东路梆子”,与秦腔为老西路梆子相对而言。源于山西蒲州梆子和陕西秦腔。明朝时随山西、河北移民传入章丘,在当地语言、风俗、章丘秧歌、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人们把这种变化了的梆子腔称为章丘梆子。
章丘梆子戏班分子弟班、科班两种。章丘梆子子弟班属于业余性质,一般春节期间进行演出,以自娱自乐为主。章丘梆子科班属于职业性质,以卖艺为生,经常在庙会和堂会上演出。
演员的行头和脸谱的化妆,与京剧大多相同。章丘梆子也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在以上基本功和舞台的表现上也与京剧大体相同。此外,还保存有昆曲、本地乱弹、扬州乱弹、柳子、拨子、罗罗、二黄等声腔。乐队的编制不大,一般由二胡、京胡、八角月琴、唢呐、锣鼓班组成。
章丘梆子比较有影响的剧目有:《赵匡胤下河东》、《双锁山》、《临潼山》、《破洪州》、《宝剑记》等。其中,《宝剑记》是明朝嘉靖年间章丘才子李开先的代表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