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事于旧剧的伶人,因为过去疏于文学修养,对于过份深刻的文艺戏剧,欠缺了解,所以新的知识,仅就我的本能去追求,实际的痛苦,当然不是我的观众所知道的。十几年来,我对于戏的技术方面,逐步研究,今日的成就,老实说,是观众百分之百的捧场,与夫朋友们的督促。

在科班里的时候,性之所近。我偏重于做派戏,所以我对于《四进士》、《青风亭》这一类戏的爱好直到今日。我的做派戏,发展得已经可观了,我不能不追求新的剧本,然而,寰顾海内,所谓新也者,早已离开戏的本质了。说新戏似乎应该有机关布景,有采头,有砌末,否则不成其为新。但是排演一部新剧,要没有良好的剧本,当然不成功,我注意剧本的兴趣,便由此而生。

梆子班到北平上演,我看过不少次,尤其对于剧本做派方面,有一种深长的考察,直到这出《串龙珠》上演。我是决意义予以排演,不过梆子班对于一出戏的上演,向来不重视全部,所以在剧本的搜求上面,又费了不少时间,结果才如原以偿。剧本改纂完备已毕,为了合乎事实的需要,对于行头身段的努力,又费掉半年以上的时间。这一段时间里,我个人的愉快,实不易形容,因为我数年横于脑际的,不用机关不用布景,不用采头不用砌末的心愿,算是满足了。

我喜欢《四进士》,尤其喜欢一般的做派戏,我很可自满地说,虽然《串龙珠》的表演,还不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但比起《四进士》这一类戏,要进步数倍以上。无论在唱工、做派、身手、剧本各方面,都很平衡地发展。这次在上海演出,为了集思广益,很希望先进的内外行,予我以最大的指导和匡正。 最后,我向观众致深切的敬礼,同时谢谢为《串龙珠》特刊,绞尽脑汁的诸位先生,我并致深切的敬意。

(以上系先生一篇旧文,载于《串龙珠》特刊,为《马连良艺术评论集》所遗,故录之以示同好。余最感先生"平衡地发展"一句,即如里赫特氏所言:钢琴家的两只手要一样的匀称,否则失之自然。四功五法,揉和并用,平衡发展,此先生所求之境界也,故演来最得"自然"二字,盖演剧之最高妙处也。是为记。)

鸣谢网友陈大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