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推荐《响马传》

周总理观看《响马传》后与李少春握手

编剧与演员,必须有默契,也必须有矛盾。默契是巩固剧本演出的基础,矛盾是升华剧本质量的条件。我与李少春,既然在编写秦琼上有了很深的默契,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在我编写剧本的同时,他已向他的父亲李桂春学会了梆子《秦琼观阵》的一切身段,我们齐头并进,先后完成。他读了剧本之后,对于中部的一个高潮,即秦琼穿着杨林赐与的盔铠回家辞母,惊起母亲悲愤的回忆。原来这付盔铠就是秦琼父亲秦彝的遗物,而秦彝就是死于杨林之手的这一情节,坚持请我割爱。他的理由是:全剧秦琼穿箭衣到底,中部扎靠,再换箭衣,扮相上有突兀之感,而且这个高潮的后果,势必引起观众对于"盗令激秦"、"三挡九战"的想像,而我们给以观众的却是"观阵"的结果,容易扰乱观众的欣赏程序。他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编剧的我,对于这个高潮,爱之深而写之切,一旦割除,未免悒悒。这是个不小的矛盾,经我再三考虑,仍然坚持。少春处世待人,最善于别径通幽,过了两天,他到我家里,兴奋地说:"您写的那场"见母",高潮,我又仔细读了两遍,确是震撼心弦的好戏,可惜夹在这出戏里,容易埋没,将来您可以再起机杼,重写一出,我单独演出。"这番安慰,在我是"其意若有憾焉,其心乃深喜之",于是我接受了他的意见,矛盾解决。及至演出之后,我反觉得删去这个高潮,全剧显得精炼,正如一桌既已丰盛的酒席,还是免去压席的四个大碗为宜。关于剧名,我们也是有矛盾的。我最初定名为《秦琼》,他怕有自我标榜之嫌,请我更改,我说:"这出戏的主题,是写机智勇敢的秦琼不计私仇,掩护同道的革命行动,清洗了传说中"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二宇。杀青之际,我还想用《秦琼新传》来标题。"少春笑着说:"那就更安眼("安眼"是梨园术语,招致物议之意)了。您在剧本里塑造的出色人物,并不只秦琼一个,革命的行动,是依靠大家的同心协力啊!"闻言及此,我灵机一动说:"既这样,就叫《三十六友》如何?"他又以剧名中不宜标出太多的数目字而否定我的提议。想来想去,由《三十六友》想到《贾家楼》,太俗!《贾家楼》想到《瓦岗寨》,太远!最后,我由《瓦岚寨》想到《响马传》,从《响马传》想到这支起义队伍的组成。我们斟酌再三,才共同议定《响马传》的剧名,又一次统一了矛盾。

《响马传》的第一次演出是在上海的一个会议上。第二次是在北京的政协礼堂。第三次是在中和戏院。这天,周总理也来看戏,戏毕到后台,总理首先肯定了戏的主题和少春的表演,只提出两点意见:一、"观阵"时秦琼背着双锏,把金顶换为银顶,更显雅洁,二、秦琼妻子可以再多描写几笔。总理并推荐《响马传》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先安排到中南海演出,请中央首长欣赏。

中南海演出之日,《响马传》受到毛主席和各位首长的鼓励,认为是《野猪林》的姐妹篇,同意周总理的推荐,定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之一。周总理又提议加入谭富英演徐茂公,裘盛戎演单雄信,添写唱段,发挥他们的唱工,锦上添花,增霞蔚云蒸之致。(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