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以屯垦戍边为题材的豫剧现代戏《大漠胡杨》在河北会堂亮相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舞台,深受群众喜爱。该剧历时两年打造,与传统豫剧不同的是,《大漠胡杨》推陈出新,融入了新疆歌舞、快板等诸多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台呈现,编排之匠心独具、唱腔之婉转凄美、布景之精美绝伦,令人耳目一新。

数百年中,梆子声腔从发源地一路东行,衍生了晋剧、豫剧、蒲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20多个地方剧种,因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深得百姓喜爱。但是,在现代大众传媒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冲击下,曾盛极一时梆子声腔日渐低迷,演出市场萎缩,专业人才匮乏,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为此,要想让梆子声腔这一古老艺术重焕光彩,就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把传统文化和流行元素紧密结合,突出立意创新、文本创新和传播创新,让梆子声腔如豫剧现代戏《大漠胡杨》一样 “老树绽新花”。

立意创新,要坚持“人民为中心”,强化感染性。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在题材上要清晰传递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要在形式上强化感召力、弱化说教,避免明星整蛊、游戏出丑的浅层消费式的创新,用全新的排列组合方式激发梆子声腔的艺术活力,进而转化为普通观众的现实审美需求。这次豫剧现代戏《大漠胡杨》的立意,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初党中央从全国号召大批青年支援建设新疆为背景,主题思想和人物精神都特别鲜明,剧中所体现的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精神,不仅能够勾起老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而且年轻人看了都备感振奋和感动。这样的立意创新,完全符合当下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取向,必然能够激发梆子声腔的艺术活力。

文本创新,要注重在内容、节目形态等方面出新。应融合传统与现代、戏曲与歌曲、舞蹈等多类别艺术元素,把传统剧目转化成富有情感、故事的可视化场景,在形式、内容、舞美等方面重新整合,避免传统戏曲中单一的唱念做打,使更接地气更符合现实生活。2015年,中央电视台新开节目《叮咯咙咚呛》,是一档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的户外体验类真人秀节目,以戏曲传承发展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和流行元素紧密结合,引领“时尚向经典致敬”的文化热潮。在今年《叮咯咙咚呛》第二季的节目中,秦腔精彩亮相,与美轮美奂的舞美和音乐融合,让现场观众惊艳。这样的文本创新,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来自于丰富的生活土壤,必然赋予了传统戏曲节目全新生命力。

传播创新,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全能与互动。应借助电视、互联网、手机微信平台等各类媒介的信息推送功能,突破传统意义上单靠舞台传播的单一形式,引导受众在电视屏幕与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有效流动,扩大受众范围。2016年央视春晚上,谭维维携手老艺人将华阴老腔与年轻人熟悉和喜欢的现代摇滚大胆融合,演唱了西北风味浓郁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不仅喊出了秦腔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让这一梆子声腔在沉寂多年之后,在创新中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板胡响处,锣鼓起时,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那种气势豪情,让观众喜欢得不要不要的,火爆了“三屏”。这样的传播创新,实现了现代与传统、时代和地域的完美结合,必然增强了节目传播的深远影响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经过漫长的沉淀与积累,梆子声腔历经时代更替而流传至今,其本身已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一门简单的戏曲艺术形式,要想使其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注重传承创新,涵养其艺术生命力,扩大艺术影响力。我们期待着,梆子声腔在更大的舞台展现其独特魅力,在创新发展中“老树绽新花”,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刘凤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