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晚,宿州市梆子剧团创排的大型古装新编梆子戏《风涌大运河》是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第23场演出,演出结束后,根据组委会“一戏一评”的安排,当晚演出结束后在长安大戏院二楼会议室举行了专家研讨会。

会议由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吕青主持,首都文艺界专家安志强、凌金玉、杨非、王绍军、杨凤一、景俊美。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主创人员丁建英、李威、牛松涛、王诚;安徽省文化厅艺术处调研员秦佳凤,宿州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梆子剧团团长卢等军,宿州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坠子戏剧团团长李琳杰,宿州市梆子剧团副团长营辉,宿州市梆子剧团副团长李亚军;主要演员孙倩倩、魏冬冬、李新志、营辉、刘玉玲、李亚军、李球等;《魅力中国》杂志社、恒品文化·戏缘等新闻媒体记者列席了研讨会。

吕青书记首先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欢迎和感谢,祝贺宿州市梆子剧团演出成功,并对本剧的创排和演出情况做了简单介绍。与会专家对该剧的成功演出给予了认可,并根据现场演出情况,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并针对该剧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吕青(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我代表组委会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中参加研讨会。我简单介绍一下北京展演月的情况。第四届中国豫剧节从8月4日开幕,这次展演月一共有8个省市21个剧团29台剧目30场演出,我们精选了25台剧目集中在北京展演。由安徽省宿州市梆剧团演出的《风涌大运河》是北京展演的第23台剧目,感谢安徽省宿州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根据组委会“一戏一评”的安排,每台剧目演出后,及时召开研讨会,以便准确、快捷地听取专家的真知灼见,希望专家们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剧目的进一步整改、加工和提高。

安志强(《中国戏剧》杂志原副主编)

想不到安徽省也会有豫剧。宿州市梆子剧团能够呈现这么精彩的演出,可见豫剧有很大的影响力。看到了以李树建为首的河南豫剧院的敬业和担当。连续两年举办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不断的晋京演出,培养了越来越多的豫剧观众。

这部戏别开生面地反映开掘大运河的故事,我想象不出应该怎样呈现这个剧目。整个戏导演把这部戏想要表达的内容交代的很清楚:一条河,见证了悲欢离合、人世沧桑;一群人,体现了忍辱负重、运河精神。我们以前在教科书中了解有关大运河的内容,历史上的隋炀帝是功过参半的,他主张修建大运河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广大民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的本意是希望修好大运河可以方便通商、农田灌溉,官府的贪官污吏克扣粮饷、自然灾害让民工付出了艰辛甚至生命。但为了后人的福祉,这群人是可歌可泣。这个戏的演出意义就在于此。演出剧团虽然是地市级院团,却演出了精气神,演出了省团的大气势。21岁的孙倩倩能够担纲大戏主演,很有天赋,演唱和表演可以看出她的功力。如在麻叔谋面前化解矛盾的那段唱,杏姑与何顺哥在“奈何桥上伴哥行”的唱段,唱功很重,表演到位,演员的级别不高,但是很有功力,这让我们对宿州市梆子剧团刮目相看。

这部戏的整体走向是明确的,但剧中有些细节需要推敲。如麻叔谋一定要杀死何顺哥灭口,接着又说“你们谁能替他死”,这与前面是矛盾的。一句“圣旨下”成为解决一切矛盾的灵丹妙药。

从情节的安排和铺叙上,可能与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与人物的塑造需要进一步推敲。情节的铺叙是建立在人物性格的展开,人物性格是多方面的,与各种人物关系有很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发生冲突,形成戏剧情节,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在剧作上还有提升的空间,这部戏在艺术表演呈现上是成功的。

杨非(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让我有很深感触。让我们看到了豫剧在全国的艺术生态。这个活动是大手笔,不仅展现了全国豫剧发展的现状,而且反映了主流戏曲的强大生命力。豫剧这个剧种在整个戏剧界是一面旗帜。河南豫剧院“三并举”文艺路线做得好,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做到了既不保守,又没有丢掉传统,横向借鉴不忘,以我为主;纵向继承不忘革新创造。
  几个人物塑造得非常丰满,杏姑的唱念做非常到家,演技很成熟,其他演员也很出色,一出戏非常认真,体现出“一棵菜”的精神。

题材选择好。大运河是贯穿中国南北的水上大动脉,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塑造了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体现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导演构思很完整,每个画面的空间调度都是不错的,符合戏曲传统的创作规律。

舞美设计独具匠心,虽然用了一些硬景,但始终没有占用演员的表演区,非常值得肯定。戏曲舞美走写实路线是不行的,会破坏戏曲舞美的虚拟、空灵的时空处理。这台戏的天幕采用不规则的条块点缀,把写实的布景变成具有装饰性的写意。用写实的碾子、高台、石狮子,舞台上不堆砌,都配合导演的处理,掌握了戏曲时空的特点。

在音乐上,耿玉卿老师处理得非常朴实、非常抒情,余叔岩说过:唱的最高境界就是说。音乐唱腔设计得非常好,特别是伴奏,该激昂就激昂,该婉转就婉转,抑扬结合,处理适当,达到了音乐的较高境界。

杨凤一(中国北方昆曲剧院院长)

基层院团的演员虽然级别不高,但是能演出这样的大戏,水准很高,非常值得敬佩。

导演的舞台调度,让人看了非常舒服。舞美设计有大雅之感,具有文人气质。女主角的嗓子好,表演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需要调整一下,会更有灵气。男主角的唱腔有点少,需要增加一些;表演再丰满一点,这样男女主角两个人都能凸显出来,其他几个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有特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最后的生死离别的场面应该增加浪漫色彩,运用灯光渲染一下,更加唯美,这部戏可以成为地方院团的一个范例。

凌金玉(中国北方昆曲剧院原院长)

河南有个豫剧院,豫剧院有个李树建,搭起全国豫剧院团的平台,河南豫剧院已经不仅是河南的豫剧院,更是全国豫剧的总部。去年已经在北京举办过一次豫剧展演月,全国各地的豫剧院团齐聚北京,引起北京观众的热情关注。应该感谢李树建院长带领豫剧人再次唱响长安,唱响京城。

我建议北京的院团应该下去看看各地基层的生存现状,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看了宿州市梆子剧团的戏,有省级水平,这个戏经过打磨可以晋级精品,青年演员挑梁,演员阵容整齐,乐队非常棒,不过有的地方配器稍微有点满。大家对这次晋京演出非常重视,在北京展示了宿州梆子剧团的精神风貌,非常令人敬佩。

丁建英是不仅是一个好演员、好领导,而且是一个好导演。这部戏可以称为“新概念豫剧”,有一种非常清新的感觉,整个戏剧节奏流畅、是在“高昂”中进行的,是一个成功的剧目、具备打造成精品的基层。

建议:剧中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人物性格应该更加饱满,剧本上需要进一步琢磨。唱词应该与历史背景相符合。应该有铺垫。
  演员的嗓音非常好,但唱腔的韵味需要再加强一些。

景俊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导演丁建英不仅演得好,而且导得好,是一个扎根在戏曲土壤中的“钉子户”。在他的作品中一直贯穿着这种“钉子户”精神。这部戏通过塑造几个人物,讲述了大运河精神。演员阵容整齐、导演构思独特、舞美独具匠心、乐队和谐统一。

选题上,中国文化上有三个文化带,长城、黄河、大运河都与大河文化有关。我们创作厚重文化题材或重大政治题材的时候,都会涉及到大河精神,但都不够深刻。这部戏描写的是小人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在剧中得以贯彻。剧目的选题与表现形式非常精彩。
  女演员的嗓子和做派好,年轻演员演新戏,全靠自己去琢磨,没有样版参考,是很有难度的,但是还是很成功的塑造了人物;男主角的戏少了一些,其他演员的程式表演也非常到位,翻打动作干脆利落。

舞美风格怎样呈现大运河的状态,包括厅堂和外景互相转换,给我强烈的吸引力。

建议:乐队刚开场时,声音有点嘈杂,问题应该出现在控音台。打击乐的力度可以收敛一下。开场求雨场面,人声与唢呐声混在一起,相互干扰,应该是人声渐弱,直到“此处无声胜有声”,唢呐的声音渐渐起来。

豫剧的方言感不强,需要强化豫剧味,韵白是很重要的。

豫剧的台词强调通俗易懂,剧中的人物都是没有文化的民间百姓。

最后的画外音应该换成苍凉的男声唱腔,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王绍军(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

这个戏视角独特,是一部纪实剧,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几大文明之一,中华民族有几个大工程,长城修建、大运河的修建,当今的高铁修建,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大运河的修建牵扯到对历史人物隋炀帝的评价。隋炀帝是以荒淫残暴著称的,但大运河的修建是有历史功绩的,促进了中国南北的沟通交流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选择这个点很巧妙,通过一群“蝼蚁式”的小人物展现大运河工程,是很独特的,以小见大。中国戏比较擅长一人一事,一条线索。这部戏现在只有修渠民工和贪官污吏的斗争的一条线索,有点单薄。

可以借鉴西方戏剧的多条线索的手法,设置两条线索,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底层修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历史的进程是由伟人决定的。这部戏在以后的加工提高中,可以史诗般的视角和画卷来展示伟大工程的产生、发展、进程,乃至最后的完成。会给演员、导演、舞美,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小角色、小演员唱出了大情怀;小地方、小剧团,排出大气势。我们在这个小剧团身上没有看到自惭形秽,看到的是全团上下众志成城的精神,看到了与修建大运河的底层民工相似的精神高度契合。

这个戏的舞台样式,创作理念,充满宏大气势、充满了文化感。并没有把挖河的粗糙场面展现出来,而是转换成具有文人气质的画面,具有文化气息。

建议:当今有一部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电影《天河》,与古代修建大运河有相似之处。本来是一部史诗般的题材,但是现在过于拘泥、过于想独辟蹊径、以小见大,应该从舞美、导演上,展示一个像《清明上河图》那样一个画卷,发挥戏曲的虚拟、空灵,三五人百万雄兵,六七步千山万水,以少表多,在表演、导演、舞美呈现上,营造一种百万民工在最短工期完成伟大工程的恢弘气势。把隋炀帝最初修建大运河的铺排与底层民工的困惑、挣扎联系起来,就会更加完整。

最后的处理有些简单,在他心爱的杏姑饮毒酒死后,何顺哥马上下令“开工”,他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底层人物怎样就能克服心里的障碍,对统治者、对贪官污吏的态度,情绪转换过于简单,应该有过渡。最后,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候,一声简单的“圣旨下”就解决了所有的矛盾,感觉“圣旨下”就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过于概念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之,这个戏的最大特点就是小剧团、小演员、小角色、大导演、大舞美,大气势。

丁建英(河南豫剧院副院长、该剧导演)

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到位的点评,对剧本、导演、演员、舞台、主创人员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非常好,我们一定虚心接受,进一步梳理,争取有新的提高,不辜负专家的期望,把剧目打造成为精品剧目。

卢等军(宿州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梆子剧团团长)

宿州市演艺集团是由宿州市梆子剧团、坠子剧团、泗州剧团组成。感谢河南省文化厅、河南豫剧院为我们提供这次参加北京展演月的机会,不仅为我们宿州市梆子剧团提供了难得的展示机会,更是为我们演职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一定认真梳理专家们的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地加工和提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