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晚,观看了首届山西艺术节·第十五届山西省“杏花奖”单项演员奖的参评剧目上党梆子《打龙袍》,该剧由同是前几日精彩呈现新编现代戏《太行娘亲》的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出,其中参评演员两位,宋晋义饰演包拯,董小琴饰演李太后。
《打龙袍》这出戏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该故事原取材于《三侠五义》,早在光绪年间就有以该故事的剧目连台本戏《狸猫换主》的演出,上世纪上海京剧院整理改编的连本戏《狸猫换太子》焕然一新,影响巨大。我们晋剧也常演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或单演《审寇珠》《审陈琳》《审郭槐》,但我最常看的是京剧的《遇皇后·打龙袍》。其实这个故事,这些戏,都很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了我们传统戏曲剧目不断修改、去芜存精和顺应观众审美的过程和转变,这对我们传统剧目如何发展是有很大启发的。
昨晚看了这出戏我想到了中宣部刘奇葆部长在2015年7月29日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戏曲艺术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要做到陈中有新、新不离陈。这个理念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统文化“两创”方针,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后对于戏曲更具有针对性、更具体化的延伸与指导。我们戏曲艺术要发展,传统剧目要发展,也需要激活传统,转发创新,与时代接轨。“经典并非不时尚,传统并非不创新”。传统剧目不是一成不变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戏曲舞台的演出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当然,传统剧目不仅要在文本方面,在舞台呈现手法、音乐、舞美等方面要顺应现代剧场的演剧需要,也应该在剧场演出时以相较以往更高标准来打造、呈现,不能有传统戏就老戏老演的观念,在现代剧场中要是还以在农村或者是以过去的演出状态来呈现,传统剧目肯定是会被城市观众淘汰的,我们在传统戏上甚至还应该下大工夫、下大力气。我们省现在一些剧团在现代化剧场演出传统戏较少,在基层乡下演出传统戏多,或者也因为把重点放到了新创剧目上,出现了个别传统戏在剧场里“不会演”、演的“野”、演的效果不好的情况,这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我们应该追求传统剧目的更加精致,把我们戏曲传统的根发展好、演出好。
《打龙袍》这出戏伸张了正义,惩处了奸佞,强调了孝道,也打破了法不择上,诠释了皇亲国戚与庶民同罪的公平法则,这些都寄托了老百姓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的愿望与向往。很多传统戏中对这些价值的彰显是单方面的,单是断一个案子或是强调孝道等,但这部戏的价值彰显是多方面的、综合的,这也是这部戏与众不同,更被人所喜爱的一个原因。
观看了上党梆子的《打龙袍》,我认为这个文本还是很精炼的,《遇皇后》《审陈琳》《审郭槐》《打龙袍》四个情节都有,做了一定整合,其中《遇皇后》和我常看的京剧文本区别还是挺大的,京剧中《遇皇后》是李后天齐庙诉冤,而这里到了李后的窑洞内也不错,李氏尊贵的身份更加凸显出来了,范中华这个人物也是一个亮点。《审陈琳》和《审郭槐》同时进行,很紧凑,也有戏剧性。因为是传统戏,去剧场前我还想很可能要演很长时间,但并没有,这个演出时长恰到好处。
扮演包拯的演员宋晋义,形象很好,架子很好,把包拯的正义感演出来了,他很会唱,真假音结合,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处理唱腔旋律和发声部位,唱的很有技巧。梆子戏中花脸行当的很多演员会存在“拉警报”“飙高音”“撒狗血”的情况,通过观看昨天的演出可以看到,宋晋义没有这样的毛病,行腔很规范、很得体,是位能演出身份、能演出品味、能演出人物的花脸演员。当然如果今后能够在音区的高音上和嗓音的亮度方面再突破一些,在剧情需要激情的时候演唱的张力与节奏再刚劲一些可能就更好了,个人建议是否可以在拖腔和甩腔上试着多用些小符点,让唱腔有种千回百转从而产生跌宕起伏的听觉效果,供参考。
饰演李太后的演员董小琴,演的有人物,这个角色虽然流落民间很多年,但毕竟是当过娘娘的人,还是当今的皇帝的生母,董小琴演的既没让李后失了身份,也把这个角色作为皇亲国戚清高自爱的人物性格演出来了。尤其是她的唱腔我想大大点个赞。现在很多戏曲演员即使有再好的嗓子,演唱时都停留在唱音符、唱旋律上,艺术感染力不足。现在富有张力的演唱真的是太可贵了,董小琴的行腔张弛有度,委婉时蓄势而待发,富有弹性;高亢时,倾歌一吼,一泻千里,而嗓子又让人感觉藏有富余。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处理的不错,说明她的演唱技巧是较为娴熟,是有一定的艺术心得和境界的,把李后忍受了二十多年冤屈含悲忍愤的凄苦情绪演唱出来了,也把李后希望尽快伸冤昭雪、重建天日的迫切与之后的扬眉吐气的情绪演唱表演出来了。作为老旦行当,音色还可以再宽厚一些,可能效果更好。
全剧的乐队伴奏很给力,无论是武场文场,演奏的强弱有别、错落有别,给剧情的感染力、唱腔的感染力、以及全场观众的观演情绪都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与烘托作用。乐队伴奏几乎与演员的演唱配合的严丝合缝,把乐队“拖腔裹调、增光添彩”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再提几点建议。包拯在接过紫金棍要打龙袍时的一段表演,最好内心再充实一些并且情绪外化一下,我们演传统戏也要注重扣准人物的内心,比如这里就可以分两个阶段,先是体现包拯要拿紫金棍为李太后伸张正义、教训不孝儿子时的正义感,之后包拯站起来看皇帝时再体现包拯心里想“皇帝打不得”的无奈心情,这样表演再鲜明一点就更有戏了。打龙袍的时候也太简单了,这出戏打龙袍是个关键,李太后这么多年冤屈即使是这么象征性的责打,皇帝也最起码应该有反应,而现在都没碰到龙袍,只打了一下龙袍就被收下去了,根本没有戏。我觉得这个打龙袍应该放大表演一下,打龙袍时能不能李太后、皇帝、包拯以及其他在场角色都有一些相应的表演,来体现一下各个角色对打龙袍的心理活动,比如打龙袍的时候让皇帝体现一下内疚或是内心的疼痛感,因为这是在象征性的打他呢,虽然没打在身上,但他总要有忏悔的心思,而不应该表演打龙袍的时候给观众展现一种和他没啥关系的感觉。全剧的一些文本还应该注重情节的连贯性。
我觉得这部戏的布景、阵容方面也很不错,展现了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出传统剧目的舞台风采,也衷心的希望我们上党梆子、山西的戏曲剧种所演出的每一出传统戏都能够追求演出的精致品质,在注重新创作品的同时,不断地完善、加工传统戏的演出形态,让传统戏能够和新创新编作品一样共同拥抱时代,向前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