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兴时期的京剧,剧目还比较贫乏,行当、表演、化装、音乐等方面也不够完善。而此时群众基础深厚的河北梆子在天津正处于巅峰阶段。京剧界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艺术家为了促使京剧快速发展、壮大,积极联合梆子艺人,实行梆黄两下锅的演出方式。

在天津率先组织两下锅的艺人是下天仙茶园东家赵广顺。

所谓两下锅,一种是在一台演出中既有皮黄(京剧)也有梆子,班底和场面(乐队)共用一套。唱梆子时用板胡伴奏,唱京剧时用京胡伴奏,只换乐器不换人,俗称官中场面。有声望的名角则多自带琴师鼓师。再一种是,同一出戏里,这几折唱梆子,另几折唱京剧。如《翠屏山》前几折唱京剧,“杀山”一折则用梆子,直到现在演这出戏依然如此。更有意思的是“风搅雪”演法,即同一折戏里,有的演员唱京剧,有的演员唱梆子,如演《走雪山》,景四宝扮老生曹福,开口唱皮黄;白莲喜扮青衣玉莲,唱的却是梆子。就连二人跑圆场“编辫子”时的对唱,也是一句梆子一句京剧。曾经在天津学艺的荀慧生,民国初年与马连良合演这出戏,还是沿袭这种唱法。直到30年代,奎德社在天津上演的一大批时装新戏,京剧演员小兰芬与梆子名角李桂云同台合作,仍采用“风搅雪”的演法。

当年的梆黄两下锅,促进了京、梆两个剧种的艺术交流。彼此各自从对方移植了许多特色鲜明的剧目,从而丰富了本剧种的舞台建设;众多造诣深厚的梆子艺人陆续改工了京剧,不仅壮大了京剧队伍,而且把诸如花旦的各种花梆子步法,武生和武旦的硬功技巧,以及曲牌、锣鼓经等优长,也充实到京剧肌体上。(甄光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