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大姚班,山东梆子较为传奇的科班,清代乾隆年间,陕西的“秦腔”、山西的“梆子”流传到山东,主要在鲁西南地区流行。1760年左右,巨野县营里乡姚楼村姚舒密创立“大姚班”,招收14岁以下男女少年坐科学戏,姚舒密自任班主。姚曾任翰林之职,较有学识,能传授戏本。其后的著名教师、艺人有岳登鹏等。乾隆至光绪年间,大姚班共培养学员六七期,在鲁南和鲁西南一带很有名声。民国初期,不少江湖艺人搭班演出,大姚班逐渐变为江湖班社。1949年,巨野县人民政府将原“大姚班”流散在境内的演员组织起来,成立巨野县大众剧社。1964年改名“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
在1760年至1949年的近200年中,培养了不少梆子演员,形成山东地区梆子戏区别于山西、河南的不同风格,1952年正式定名为“山东梆子”
大姚班的著名艺人大致分三代,具体为:
第一代有张学为(人称“大麻子”,黑脸),能演各种内容的剧目,后被梁山县大井班聘为教师;岳登鹏(又名“岳十儿”,红脸),擅演《临潼山》等剧,文武皆通,唱作俱佳,人称戏子状元;薛中奎(人称“小黑头”,活杨七),擅演各种剧目中的黑头角色,声情并茂;张西棚(外号二妮,青衣);倪封太(青衣)等。演出水平都相当高,在鲁西南称雄一时。
第二代有宋玉山(又名立楞,青衣),由演《铡赵王》中的包婆出名,在群众中有“金马驹子银铃当,不及立楞一晃荡”之美谈;段广才(又名段航,红脸),张恩普的徒弟,擅演《太白醉酒》、《斩莫成》等;窦朝荣,自幼入巨野大姚班学艺,初学小生,后改红脸。其唱腔浑厚圆润,高亢激越,擅演《太白醉酒》、《摔琴》、《大辕门》、《两狼山》等剧目;谢瑞春(又名谢兵,红脸),李富贵(外号“二穷儿,红脸),丁宪文(小生,后改黑脸),明全兴(花脸),岳兴路(公子丑),擅演《小锯缸》。
第三代有刘云亭(又名刘三,青衣),能演旦角中的许多角色,唱腔别具一格,擅演《老羊山》、《反西唐》、《贺后骂店》、《樊梨花征西》等剧;任心才(艺名“小鱼”,红脸),功底深厚,擅演《吊孝》、《摔琴》、《闯幽州》等戏;李玉亭(小名石头,小生),韩新才(又名韩小,小生),李翠喜(人称老丁,花旦),姚月芝(花旦)等。
大姚班演出剧目相当丰富,其中以“老十八本”、“十七山”、“十二关”、“五阵”、“六州”最为常见。这些传统剧目剧情大都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大姚班艺人分散到省内各地,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去了郓城,成立了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另一个分支留在巨野,成立了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