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剧种是我国地方戏曲中尤其是在北方比较大的剧种,他曾经历过兴盛—衰败—兴盛的历史过程。孕育出众多的表演艺术家,创造了众多的流派艺术,经过这些老艺术家的努力奋斗,创造了河北梆子这一剧种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如:金刚钻、刘喜奎、小香水、小达子(李少春之父)云笑天、桂灵芝、秦风云。解放后,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如:贾桂兰、李桂云、韩俊卿、刘香玉、银达子、梁蕊兰、宝珠钻、金宝环、王玉磬、赵鸣岐、金香水、金玉茹、孟翠英、王玉鸣等。培养了许多的优秀青年演员,如:李淑惠、张淑敏、齐花坦、路翠阁、张慧云、周春山、高明利、王伯华、韩玉花、刘俊英、阎建国、孙秀兰、李秀芬、王凤芝、刘玉玲、张敏、董艳华、马玉玲、杨淑芳等。通过他们的努力,使河北梆子这一地方剧种一跃成为较大的剧种,他的声腔艺术被很多艺术借鉴、吸取和利用。甚至包括歌曲,拍摄了电影“蝴蝶杯”(李桂云)。记得国庆十周年的时候,当时的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天津的小百花剧团”赴京汇报演出了“杜十娘”(张淑敏)“挡马”(张志奎)“断桥”(韩玉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一大批老艺术家为河北梆子创造和保留了大批的优秀的传统历史剧目,如:蝴蝶杯、秦香莲、窦娥冤、赵氏孤儿、宝莲灯、辕门斩子、苏武、杨八姐游春、杜十娘、三上轿、李慧娘、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五彩轿、太白醉写、三娘教子、东宫娘娘扫雪、同根异果、打金枝、白蛇传等等,同时还创排了许多的现代戏,如:红灯记、龙江颂、琼花、南海长城、朝阳沟、血泪仇、飒爽英姿、洪湖赤卫队等等。凸显了百花齐放、百花争妍的局面。就是在文革中,现代戏红灯记、龙江颂同样受到了欢迎,电台也经常播放这些戏的精彩唱段。街头巷尾到处可以听到和传唱优美动听的唱腔,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青年人爱上了河北梆子,甚至都能跟着哼上几句。

随着文革的结束,河北梆子又一次开始了复苏。一大批老中青演员重新走上了舞台,恢复上演了许多的优秀的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排演了杜十娘、洪湖赤卫队、哪吒、钟馗、夜宿花亭、陈三两爬堂,窦娥冤、拜月记等。最可惜的是在文革中逝世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淑敏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无疑是河北梆子艺术的一大损失,她的声腔艺术可以说使河北梆子达到了一个顶峰,至今很难超越。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她为河北梆子事业作出的贡献,让我们时刻怀念她吧。这一时期新老艺术家王玉磬、裴艳玲、张慧云、齐花坦、田春鸟、马玉玲、韩玉花、刘俊英、孙秀兰、杨淑芳、周春山、王凤芝、刘玉玲、阎建国等等,为河北梆子的复兴做出了贡献。同时通过各种比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如:河北省的张秋玲、彭蕙蘅、刘文静、王云菊、韩建华、吴桂云、王英会、王洪玲、彭艳琴、许荷英,天津的陈春、杨丽萍、赵靖、金玉芳、北京的李二娥等。他们当中许多演员获得了梅花奖和其他奖项,为河北梆子的再一次复兴做出了贡献。但是很可惜,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花大奖获得者裴艳玲离开了河北梆子的队伍,这不能不说又是河北梆子的一大损失。没办法!人各有志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的传媒给中国的传统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河北梆子艺术也是如此。一批老的艺术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离了舞台,所谓的青年演员实际也已经到了中年,也会逐渐的淡出舞台,现在明显的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演出少、演出实践少,观众少。河北梆子这一古老剧种向何处去?如何发展和生存摆在了我们面前。作为一个普通的戏迷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只能提提我的几点建议:1,希望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重视起来,腾出一些时间过问一下,要知道你们的重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各种传媒包括电台、电视台,报纸给河北梆子一席之地,创造出为他们们展示的平台,多多宣传传统的优秀的表演艺术,挖掘和整理我们过去留下来的音频资料,使河北梆子这一古老传统艺术得以保留和发扬。3,我们的演员要耐得之寂寞,少争名利,争取多演出,多实践,勤学习,争取把老一代艺术家的一时传承下来,守住河北梆子这块阵地,不要在争论什么,奖不奖,派不派,只要你们认真了,戏迷会支持你们的。4,作为戏迷,我们就是要多多支持和关心他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