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上午,由忻州市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北路梆子声腔研讨会孙一清专场”在如期举行。忻州师院艺术系主任王九筛、忻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群文科科长田雷、艺术科科长张宏光、忻州北路梆子剧院院长王宇建,北路梆子众多表演艺术艺术家翟效安、贾粉桃、周建平、张宇平及孙宏旺、刘飞雄、郭晓军等众多戏曲音乐工作者参加了此次研讨。
作为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北路梆子,由于最早参加演出的全部行当都是男演员,因此同调等高维持演唱了二百多年。清代光绪年间,随着女演员的出现,过往的调高发生了问题,发展到今天,仍然面临这样的尴尬。男女同腔同调使得男演员“高高不上去,下下不来”,将更多优秀的男演员阻挡在门外。另一方面,新的时代的要求和新的观众的欣赏习惯的形成,及其他兄弟剧种的大力改革,使得北路梆子的音乐改革也显得迫切起来。关注北路梆子的振兴发展,是忻州艺术研究院多年以来的学术研究题旨。戏曲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音乐唱腔的变革,这也是众多北路梆子从业者多年的愿望。尽管北路梆子的音乐改革的口号喊了好多年,近些年在一些像《黄河管子声》的新剧目排演中,也吸收了一些其他艺术元素符号,进行了唱腔上的改革,音乐变得优美、舒展。但从北路梆子音乐入手,进行实质意义上的改革,还显得欠缺很多。正基于此,艺术研究院从2008年开始酝酿,计划在五年之内,团结社会各方力量,开展一系列北路梆子声腔改革活动。2009年的北路梆子声腔研讨?演唱会拉开了北路梆子声腔研讨的序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今年开始,将进行更具体深入的研讨,从健在老表演艺术家孙一清开始,陆续对我市北路梆子的优秀表演艺术家的演唱风格逐一进行研讨。
孙一清老先生是至今仍健在的与贾桂林同时代的老表演艺术家,他师承著名的“九岁红”高玉贵,并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自行揣摩,反复实践,形成了流畅、清脆的很有特点的“背股音”(真假声相结合)演唱特点,也保留了北路梆子传统的演唱风格。虽然已是79岁高龄,但是仍然宝刀不老,仍在不断的学习和发扬传统艺术的精华。研讨会上,大家聆听了他分别在七十年代《打金枝》、八十年代《九件衣》中的演唱,以及最近一段时间的清唱,对他的演唱风格和独特行腔韵味给予了较高评价,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